“上海標準”上天入地
引導企業將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轉化為標準優勢
□ 本報記者 霍一夫
國內第一個關于空間對接機構試驗規范的企業標準,被喻為天空之吻“對接術”的《空間對接機構試驗規范》,日前獲評“上海標準”。
按照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要求,經自愿申請、第三方機構專業技術評價、社會公示、“上海標準”評價委員會綜合評定,今年11個標準項目獲評“上海標準”,涵蓋上海本市制定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涉及數字治理、數字經濟、數字生活、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金融、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其中數字化和人工智能領域標準項目數占比過半。
記者了解到,今年獲評的11個“上海標準”項目,體現了標準在新興技術應用、城市數字化轉型、人民城市建設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如垂直交通的“智慧腦”智慧電梯標準,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構建數據牽引、響應及時的全市智慧電梯平臺建設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有效提升了電梯應急救援處置效率和電梯突發事件的監管水平。標準實施后,通過遠程監測自動識別到的電梯困人應急救援平均時間大幅縮減至12分鐘;醫療付費“一件事”標準在全國首創醫保脫卡支付和信用就醫新模式,創新設計“親情付”等人性化功能,成功實現醫療付費流程再造,標準實施后,實現患者診療付費“零”排隊,就醫時長平均節約45分鐘。
標準在先導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得到更好體現,如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領者”——人臉識別系統標準,是國內外首個人臉識別系統標準,其人臉檢測、人臉驗證、人臉辨識、活體檢測等關鍵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在國內外多項頂級賽事及測試中摘得桂冠,是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其中基于該標準技術的面部識別測溫產品及大數據防疫系統,為助力國內外疫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空之吻的“對接術”——空間對接機構試驗標準體現了標準在科技創新策源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標準的試驗方法真實模擬在軌飛行器質量特性、微重力、高低溫、真空環境下的對接與分離試驗,天地數據對比偏差小于5%;試驗設備的關鍵技術指標均優于國外同類設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標準應用后,用典型工況包絡對接機構性能測試范圍,試驗次數減少42%,試驗周期縮短60%,試驗效益大幅提升。依據標準方法試驗的空間對接機構產品,15次在軌對接與分離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為順利實現載人航天戰略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標準中的試驗設備、試驗方法均為自主研制和創新設計,節省了大量知識產權費、試驗費,相關專利已應用在其他航天及后續深空探測項目中,為持續保障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項目提供支撐。
此外,遍布全球的“金融芯”——中國銀聯IC卡技術標準,有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并已授權成為了泰國、緬甸、亞洲支付聯盟(APN)行業標準;守護生命的“窄標準”——窄治療指數藥物質量評價標準,吸引全球知名跨國制藥企業、世界500強企業、長三角區域制藥企業積極參與執行,深化了標準國際化合作。
記者觀察到,2021年是“上海標準”評定制度實施第二年,“上海標準”已形成從地方法規、到行政規范性文件、到技術規范性文件、再到具體操作指南的縱向體系;同時也形成了從培育發動、專業評價、宣傳推廣、跟蹤評估及應用實施全過程的橫向體系。依托相關標準化技術力量,為自愿進入“培育池”的標準項目提供專業孵化服務,指導培育單位及時將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轉化為標準優勢,研制和實施更多創新性、引領性、先進性標準,并按照培育一批、成熟一批、評價一批的原則,不斷產出“上海標準”項目,逐步擴大“上海標準”集群。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