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質量成為上海普陀社會新風尚
在普陀區發現不一樣的“首席質量官”
□ 李 靜 本報記者 霍一夫
“我宣誓:遵守質量法律法規,恪守誠信道德準則,嚴把質量安全底線,對本企業質量工作認真履職、嚴格把關,為保障質量安全,提升企業質量水平,努力工作,為實現質量強企,建設質量強國,貢獻力量。”這是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區長壽路街道轄區內的上海麥坤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3名首席質量官的公開宣誓,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在上海普陀“品質、卓越、創新”質量精神引領下,在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區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人人爭當“首席質量官”的風潮正在興起,崇尚質量已經成為上海普陀社會新風尚。
開局之年實干得效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上海市“十四五”規劃中71次提及質量,貫穿于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創新質量、質量強市等各個方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
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上海市普陀區第二輪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展開,以實干實效為普陀區“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在全面謀劃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節點上,普陀區從理念到實踐體現了從產業發展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等“大質量觀”的重大轉變。到2020年末,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9.5億元,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點培育產業加快發展,區域總體質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這是2018年《上海市普陀區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普陀區在“品質、卓越、創新”的城市質量精神引領下收獲的質量成果。
近年來,普陀區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斷增強質量對于區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深入實施“質量強區”戰略。建立完善質量工作統籌協調機制,由區長擔任組長,兩位副區長擔任副組長,32個部門主要領導擔任小組成員,充分體現了“一把手抓質量”的理念。在全區質量提升的大框架下,各部門立足職能資源、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開展專項質量提升工作,形成質量工作整體推進模式。可以說,區長就是全區的“首席質量官”。
探索街鎮層級質量提升經驗模式,建立街鎮質量工作考核機制,將質量考核納入對街鎮領導班子(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各街鎮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擔當作為,街鎮負責人其實也是在履行“首席質量官”的職責。長壽、曹楊、長風、真如、桃浦5個街鎮在2020年考核中榮獲優秀。長壽路街道發揮質量標桿示范作用,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連續5次獲得考核優秀。桃浦鎮通過“質量四進”,著力構筑共建共享的質量氛圍。曹楊新村街道在全區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智聯普陀”在基層社區的延伸拓展和應用,成為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長風新村街道首創“掌上加梯”工作法,開啟多元化加梯模式,提升小區品質。真如鎮街道打造“一體化”片區服務綜合體,讓居民享受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
標準領跑品牌領軍
在“品質、卓越、創新”質量精神引領下,普陀區積極樹立質量標桿,大力實施政府質量獎制度,不斷激勵企業加強質量管理、追求卓越績效和可持續發展。自2015年設立首屆區長質量獎以來,全區9個組織、10名個人獲得表彰,4個組織、6名個人獲得上海市質量金獎,3家企業獲得上海品牌認證,涌現出奧盛集團、中國建材、天地軟件園、波克城市等一批質量標桿組織和個人。奧盛集團是世界橋梁纜索行業知名制造企業,承擔了上海東海大橋、美國奧克蘭大橋等多個項目,參與建設的土耳其大橋連接著亞洲和歐洲,主跨2000多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懸索橋。中國建材是玻璃生產界的龍頭企業,已建成全球唯一穩定量產的0.12mm最薄浮法觸控玻璃生產線,產量占據國內及出口高端玻璃市場90%以上。中國建材榮獲全國質量獎卓越項目獎、上海市質量金獎和普陀區區長質量獎,2020年實現收入131億元,相比2002年入駐普陀時增長了217倍。城投環境作為一家環境保護類骨干企業,是全國第一個引進生活垃圾集裝化標準化單位,2021年榮獲由亞太質量組織頒發的全球卓越績效獎——最優級。城投環境研發的“生活垃圾處理精準處理系統”,對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動態進行“正向追蹤”與“逆向溯源”,入選2021年上海市企業質量管理領域數字化轉型“十佳案例”。
創新是質量的驅動力,上海造幣廠、英雄金筆廠這些上世紀就享譽世界的老品牌,在轉型升級中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先后榮獲上海市質量金獎表彰。普陀區不僅積極增強老企業質量創新能力,而且加快建立全區科技創新主體框架,兩大“金字招牌”(中以(上海)創新園、清華國際創新中心)顯示度增強,兩大平臺(上海工控安全功能型平臺、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溢出效應凸顯。全區累計高新技術企業439家,比2018年增長60.8%。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3%,位列中心城區第三名,有效發明專利3900余件,同比增加17%。
中以(上海)創新園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領域,致力于成為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的中以創新合作研發、孵化、轉化、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目前已有以色列Trendlines集團、360國際安全運營中心、螳螂慧視、天與康養等50余個企業、項目落地。普陀區加強資源聯動整合,推進園區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工作。普陀區市場監管局設置知識產權所、普陀區法院設置知識產權巡回審判站,成立上海市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基地、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工作站,建成完善的、全市創新駐點式知識產權專業服務模式。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從2019年成立至今,已建立云上科創、數字治理、智能醫學影像等多個實驗室。該中心的科技專家數據庫收錄長三角近300萬科技專家大數據畫像,建立智能服務站點11家。
上海工控安全功能型平臺、上海市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被列入上海市首批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其中,工控平臺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軟件“體檢”系統,在風云四號衛星、探月工程等50余個航空航天重大任務中提供了支撐。機器人平臺承擔國家機器人檢測評定、監督檢驗及“CR”認證工作,牽頭制定機器人的電磁兼容國際標準,填補了該領域世界空白。
質量引領美好未來
普陀區還注重提升質量基礎水平,全區各類組織參與標準制修訂119項,實施標準化試點項目67個。擁有國家級質檢中心12個,各類檢測認證機構57家。在上海天地軟件園和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建立普陀區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為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全產業鏈的質量服務。2020年,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鑒院)和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電科)兩家單位獲得“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
司鑒院是全國司法鑒定領域的領軍企業,每年檢測量超過3萬件,滿意度達到98.2%,毛發檢測技術等11個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電科,圍繞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建成集研發、檢測、標準為一體的創新機制,近5年完成各級標準制修訂400余項,公司集團副總裁吳小東當選IEC/TC125(國際電工委員會電氣運輸設備技術委員會)主席,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影響力。
同時,普陀區積極推進標準化工作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用,為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思路和可操作性模式。2021年,普陀發布全市首個《政務公開專區建設和服務規范》,形成“區-街鎮-居村”三級政務公開“普陀模式”。在全國縣級政府透明度測評中,普陀區2017年和2019年均獲得第一名,為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打下基礎。
展望未來,為全面建成“創新發展活力區、美好生活品質區”,普陀區質量提升工作將在4個方面發力:一是高質量發展能級進一步增強。四大重點培育產業占區級稅收比重達32%;新增“上海品牌”認證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90家。二是質量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建市級食品經營示范店900家,創建放心消費示范單位3000家;大工程項目一次驗收合格率保持在100%;新增首店60家;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85%左右。三是質量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該區累計創建標準化試點70個、國際標準制修訂22項;新增上海市知識產權試點園區3家;培育推薦“上海標準”1-2項。四是質量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培育首席質量官50名、一線質量管理人員500名;質量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在實施路徑上,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普陀區完善“大質量”工作格局,把質量提升納入各級、各部門重點工作,健全區-街(鎮)聯動、部門協同機制,推進政府部門、企業、技術機構、行業組織等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做到系統化開展。圍繞區域轉型發展、群眾熱切關注的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重點集群,分版塊、分專業、分條線、分系統地開展專題提升工程,集中發力,著力突破,不斷增加優質供給。強化創新驅動,大力保護知識產權;對接先進水平,提升標準供給;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強化技術支撐,以質量和創新雙輪驅動實現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優勢。建立與普陀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高端質量人才、首席質量官、優秀質量從業人員3級質量人才隊伍。樹立“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優良作風,圍繞企業所需所盼提供零距離、精準化、前瞻性服務,當好企業發展的“最佳合伙人”,努力做到“以四到、四辦換四心”。
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對于龍頭企業、大型企業,要堅持以質取勝,樹立“追求卓越、永攀高峰”的質量理念,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要突出創新驅動,大力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要加強標桿引領,把標準領跑、品牌領軍作為企業質量提升的主要方向,涌現更多代表普陀、代表上海參與國際競爭的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和服務,形成集群合力。對于中小企業,要增強質量意識,把“視質量為生命”的理念落實到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要完善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質量管理模式,保證質量安全。要注重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新技術,完善營銷網絡,傳播品牌文化,助力企業發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