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環境 促發展
——江西省宜春市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紀實
□ 周常青 楊 娟
一個個平臺提質升級,一家家企業落戶動工,一批批產品成功出口,近年來,江西省宜春市全力以赴攻產業、抓項目、優環境、解難題,奮力跑出“加速度”。今年以來,該市共引進20億元以上項目18個,其中50億元項目6個、100億元項目5個,重大項目呈現“井噴”態勢;全市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64.3%,名列江西省第一。
產業招商強“引擎”
數據的背后,是宜春市加快招商引資、推進項目建設的決心與毅力。
該市堅持招大引強,把“產業招商”作為轉型升級發展的“華山一條路”,緊盯“鏈主”企業、龍頭項目,加快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爆發力強的“鏈主”企業和“小巨人”“獨角獸”“瞪羚”企業,助力宜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宜春市先后開展了“產業招商升級戰”“產業招商項目攻堅大會戰”等系列活動,圍繞先進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富硒)、醫藥大健康、數字經濟、文旅商貿、建材八大重點產業,走出去開展產業招商。今年春節前夕,宜春市委主要領導率隊赴安徽合肥考察鋰電新能源“頭部企業”——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并實現招商落戶僅用兩個月、落地僅用4個月,創造了重大項目落戶落地的新速度。
如果說招商引資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生命線,那么,對外開放則是增強市域經濟發展實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宜春市將推動對外開放與推進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有機結合,通過引進跨國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扶持重點外資企業發展,積極引入國際資本參與企業經營,推動企業融入多元化國際市場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經濟發展外向度逐步提升。截至目前,該市已有外資企業230余家;6家外資企業境外上市,累計境外融資超15億美元;20家內資企業以并購、外債、參股等形式與境外企業、金融機構開展合作。
開放提級強“磁場”
2020年9月8日,宜春至寧波鐵海聯運班列正式開通,結束了贛西無直接出海通道的歷史,可為贛西區域外貿企業出口節約50%以上物流成本,成為宜春市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一個里程碑。而這只是該市搭好平臺構筑開放強“磁場”的一個縮影。
宜春市堅持“規劃引導、基礎先行”的原則,不斷做強開放平臺,增強承載力和吸附力。該市深入推進集群式項目“滿園擴園”行動,全力落地一批大體量、高質量重點產業項目。出臺《關于支持宜春經開區做大做強的若干措施(試行)》,全面推進宜春經開區“一區多園”融合發展,將袁州區醫藥工業園、機電產業基地、宜陽新區大數據產業園3個園區納入宜春經開區管理,統一規劃建設、統一產業布局、統一招商政策、統一辦事流程,把國家級開發區這塊牌子擦得更亮、打得更響;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完善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把園區建成創新創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鎮新區。
與此同時,袁州、奉新、上高、萬載等地大力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不少企業實現“拎包入住”,豐城高新園區升格為國家級,高安、奉新工業園區獲批省級高新園區。
開放平臺的搭建和完善,進一步提升了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的承載能力,為宜春開放型經濟發展增添了強大的后勁,宜春經開區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逐步壯大;中國宜春高新材料研究院揭牌,實現了“科技+資本+平臺”產業發展模式“零”的突破。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宜春市實際利用外資現匯進資同比增長126.37%,現匯比重22.01%,均列全省第一;開工納入統計的億元以上項目206個,同比增長36.42%,增幅列全省第一。
環境優化補短板
企業為何發展信心滿滿,紛紛追加投資擴產擴能?宜春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閆洪嘉說,這完全是因為宜春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了公司投資的信心。
作為本土培育的企業,宜春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13年的奮斗,于去年12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今年4月追加投資6億元擴產擴建。閆洪嘉坦言:“公司上市過程中宜春市市場監管局給予很多幫助,派專人幫我們理清了上市的各種步驟和需要辦理的手續,這令我非常感動,也堅定了公司在宜春發展壯大的信心。”
聚焦打造“四最”一流營商環境,宜春市查找不足,補齊短板,建立完善制度機制。去年以來,為解決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行業發展的普遍問題,形成服務企業的常態化長效機制,宜春市開展“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開創性建立政企圓桌會議制度,實現政企溝通零距離。2020年以來,全市共召開政企圓桌會46次,邀請648位企業家參加,收集各類問題建議635個,目前已落實解決573個。與此同時,實行政銀企對接、重大項目督察和領導掛點、入園入企幫扶等制度,推動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近年來,尤其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宜春市各級各有關部門緊貼企業、群眾數字化服務需求,針對窗口日常高頻事項辦事材料雜、步驟環節多等痛點難點問題,在全省率先創新推出政務“面對面”、服務“零距離”視聽一體化服務項目,實現服務方式可視化、服務事項標準化、服務效果便利化。
“十三五”期間,宜春市在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制度改革上發力,推行“六多合一”審批模式,7大類工程建設項目申報材料由原先118個精簡至76個,審批環節由83個壓減至72個,審批時限由原來113個工作日壓縮至89個工作日。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