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0發展階段,民族品牌要做哪些功課?
——訪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
□ 里雨曦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贏得世界市場的重要資源。
“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民族品牌就是中國力量,當前我國亟須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品牌,并不斷擴大優秀民族品牌的影響力,讓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品牌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品牌建設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因經濟背景的不同,每個階段的民族品牌發展各有特色。當前,民族品牌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
近期,《財經國家周刊》采訪了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會長劉兆彬,通過對民族品牌發展歷程的梳理,系統總結民族企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轉變的經驗,尋找民族品牌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前三個階段:從興起、飛速發展到品牌提升
中國品牌建設歷史悠久,自古代,我國就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民族品牌,甚至很多老字號品牌穿越數百年傳承至今。近代以來,我國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民族品牌,如民國時期羅蒙的西裝,亨得利的鐘表店,上海的雪花膏;1949年以后,在計劃經濟時代,也有“四大名酒”“八大名酒”等品牌的出現。
“品牌是企業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一個綜合載體,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象征。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市場經濟也就是品牌經濟。”劉兆彬表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市場經濟品牌興起于改革開放時期。他將改革開放43年間,中國民族品牌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2年,中國品牌的興起階段。
這一階段的宏觀經濟背景是“雙軌制經濟”,一方面還存留計劃經濟內容,另一方面我國在不斷地推進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這是中國民族品牌興起的一個階段,標志性事件就是1978年第一個中國品牌的電視廣告出現,廣告成為這一階段品牌發展的重心,也成為消費者接觸品牌的途徑。比如,當年江蘇鹽城的錄音機品牌‘燕舞’的電視廣告膾炙人口。”劉兆彬認為,是廣告的出現引爆了那時的中國民族品牌。
1982年,《商標法》的公布和實施為中國品牌的興起奠定了法律基礎。
劉兆彬認為,在雙軌制經濟條件下,民族品牌發展也呈現出雙軌制特點,一方面民營企業、外資開始以廣告為主要傳播手段,在廣告和品牌建設上不斷推進創新;另一方面,政府也大力推動質量建設,推進國家品牌建設。
“這一階段我們國家還處在短缺經濟中,整體求大于供。”劉兆彬表示,這一階段的民族品牌在質量發展上還處在合規性質量階段,而在品牌建設的1.0時期,企業關注的是產品廣告的知名度,產品知名度提高直接促進產品銷量。
第二階段,1992-2002年,飛速發展階段。
1992年,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大背景下,民族品牌飛速發展,如長虹、海爾、格力、春蘭、聯想、熊貓、小天鵝等,一大批民族品牌在這階段大量涌現,市場自由競爭。
政府不斷推動法治建設,1993年,《產品質量法》出臺,1994年,《廣告法》出臺。
“這兩部法律的出臺為我國的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民族品牌要抓質量,品牌傳播也要廣告合規。”劉兆彬認為,這兩部法律的出臺支撐了整個民族品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
與此同時,雖然民族品牌呈現飛速發展的狀態,但也正是由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市場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假冒偽劣突出,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品牌形象受損。
于是,消費者維權意識也在這一階段覺醒,標志性的事件是1993年我國出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這個階段大家在買東西的時候更加關注質量,品牌也更加關注質量建設,從消費者維權事件到央視‘3·15晚會’的出現,整個社會對質量的關注促使品牌在質量建設方面作出布局。”劉兆彬認為,對質量的關注是民族品牌第二發展階段的特點。
而在品牌建設方面,這一階段的民族品牌開始注重營銷和商業流通,由此而引發了一場商業革命。
“標志性事件就是國美電器‘四個統一’模式建立后,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后大中電器、蘇寧電器也都進入連鎖模式。連鎖超市興起,大賣場、商業中心、商業廣場等涌現。”劉兆彬認為,品牌的建設在這一階段引發了一場商業革命,這場革命影響了生產、制造、流通、銷售等產業鏈各個領域。
“市場不斷地細分,顧客也在細分,手機、網絡剛剛興起,民族品牌發展2.0時代,市場已經開始發揮主導作用了。”他說。
第三階段,2002-2021年,品牌提升階段。
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中國經濟從此真正開始融入全球經濟,民族品牌也在這一階段進入品牌提升階段。
“此時中國已經開始出現產品過剩的問題,中國經濟走向全球化,以出口為導向。”劉兆彬認為,這一時期中國品牌日漸增多,日漸成熟,甚至不斷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國內市場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可選擇。更加活躍的市場,使得更大一批品牌涌現出來。
這一階段,政府扶持品牌發展的辦法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原來的政府推動、市場驅動雙軌制,轉向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品牌建設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質量、研發、銷售。
20年間,民族品牌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國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僅70%。如今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顯示,產品合格率平均是90%以上。除個別品類合格率較低外,目前我國產品的合格程度處在較高水平。”劉兆彬表示,產品質量永遠是我們民族品牌奮斗的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階段,民族品牌開始在結構、傳播方面表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總的來說就是多元化。品牌類別的多元化,既有產品品牌、服務品牌、企業品牌,也有個人品牌、組織品牌、區域品牌、公共品牌、城市品牌、工程品牌等。品牌傳播多元化,隨著智能手機、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出現和成熟,品牌的傳播呈現千姿百態的局面。”劉兆彬表示,這一階段的民族品牌建設更加成熟,品牌文化、理念、設計、維護、傳播和管理日益專業化、技術化、普遍化。
與此同時,劉兆彬也認為,當前的民族品牌開始真正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關注消費者滿意度,推動產品創新、科技創新。
進入4.0發展時期,需要更多“4.0品牌”
劉兆彬認為,經過改革開放43年,我國人均GDP完成了從100多美元到1000美元,再到1萬美元的兩個跨越,新的品牌時代已經來臨。從2021年開始到未來的20甚至30年,民族品牌將進入高端品牌時代,即品牌4.0發展階段。
人類社會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氣候經濟時代、健康經濟時代,這三大經濟是后疫情時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三大發動機。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我國要打造和培育出一批高端品牌。
劉兆彬給高端品牌的定義為,高品質、高價值、高技術含量、高顧客忠誠度、高持久度、高行業領導力,有定價權、定質權、定標權,掌握核心知識產權。
進入品牌4.0階段,民族品牌將呈現出多個方面的發展特點,劉兆彬也為民族品牌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4.0品牌時代高端品牌的核心是生態系統。
劉兆彬表示,結合生態經濟學,要把產業系統、產品系統、人文系統、自然系統整合在一起,構建一個社會生態、產業生態、消費生態、自然生態、全領域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系統,在這個基礎上打造高端的、更新的、更好的民族品牌。
“品牌的建設需要關注顧客的同時,還要關注員工、合作者、產業鏈的相關方、社區、社會、生態、環保、低碳等等。”劉兆彬建議在4.0品牌時代,民族品牌要做生態品牌,并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
第二、4.0品牌時代更加注重服務。
“上世紀90年代,美國IBM和福特汽車的老總就講過,說我們造的不是電腦、不是汽車,我們造的是服務。包括現在的特斯拉,也在講我們提供的不是新能源汽車,我們提供的是服務。”劉兆彬認為,未來品牌應該從產品思維轉向服務思維。
第三、4.0品牌時代更加注重持久度。
劉兆彬認為,未來民族品牌要做長壽企業、長壽品牌,目標是百年企業、做百年品牌。
“中國的百年企業寥寥無幾,現在的品牌多數成立于改革開放之后。所以未來我們在企業建設和品牌建設方面需要更多關注可持續發展,為做長壽品牌而努力。”劉兆彬如是說。
第四、4.0品牌時代應更關注產業鏈生態。
劉兆彬表示,同行業要良性競爭、公平競爭,做到共生共存共贏。而競爭應該集中在質量、技術、營銷、管理、創新等企業經營層面,避免同行業惡性競爭。
第五、4.0品牌時代更加注重顧客的感知和顧客的體驗。
從大眾消費、從眾消費到分眾消費、小眾消費、個性消費、有價值有意義的消費、生命價值的消費、快樂的消費、健康的消費。
市場經濟更加注重消費的價值,所以從品牌建設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品牌建設要更加關注顧客,由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價值。
第六、4.0品牌時代更加注重創新。
劉兆彬表示,民族品牌要建立學習型的企業,特別是系統性創新。4.0品牌的創新應當從設計開始,研發、加工、制作、運輸、存儲、銷售,到最后的回收,實現全生命周期的體系化創新。
第七、4.0品牌時代更加注重品牌文化建設。
高端品牌的靈魂是文化、觀念、價值觀和人類文明。4.0品牌文化是企業、消費者、社會乃至全球共同認知的精神財富。認同感越強,品牌文化越有價值,越有普世性。
總之,在技術革命、工業革命都進入4.0階段后,質量4.0、消費時代4.0、品牌建設4.0就成為新的歷史階段。
劉兆彬表示,深刻認識、切實踐行品牌4.0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為重構企業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創新系統以及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培育更多4.0品牌,對于中國經濟未來40年的發展、企業強盛,民族振興、美好未來都是必不可少的戰略之舉。
“我也非常期待著我們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培育了一大批中國的民族企業和民族企業家,把他們的知識和經驗更好地融于創新、融于品牌。特別在中國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時候,企業不斷創新,不斷地培育更多的高端品牌,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好的產品,也給我們的民族、社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劉兆彬說。
(本文轉載自《財經國家周刊》)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