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牌耳機竟是假貨
新科技手段助力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查處跨國電商商標侵權案
□ 李德岳 本報記者 王 越
廣東省廣州市日前多方聯動引入新科技取證手段,查處一宗國際名牌耳機造假案。據悉,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聯合番禺區市場監管局查處該起跨國電商商標侵權案中,搗毀生產、儲存和銷售3個窩點。
執法人員在突擊檢查時發現,侵權人在一處農村出租屋進行產品加工,在加工場內發現涉嫌侵權的電子原件(器件)、注塑套件、線路板、電源線和包裝物、印有侵權商標的模具等。5名工人正在現場進行耳機組裝,并準備運輸到距離該場所約3公里的某簡易出租廠房進行包裝。
在包裝場所,有3名工人為耳機貼標牌。現場有400余個侵權耳機和大量未使用的侵權標識、包裝物等。負責人承認場內產品由上述加工場所運來。
另一組執法人員在某工業園區的物業二樓找到侵權產品的銷售場所,該場所已進行公司注冊,共有7名人員從事銷售,現場有大量涉嫌侵權產品的展示品。經查驗,該公司通過在各平臺共開設6個網店進行全球銷售,電子取證人員一一進行取證,該公司現場負責人承認所銷產品均從包裝場所發貨。
執法人員表示,當事人有計劃、有組織開展侵權產品的生產、儲存和銷售工作,雖然當事人對權利人的商標進行輕微改動,但權利人的產品品牌知名度較高,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容易造成誤認和混淆。
據悉,該案中已售侵權產品累計金額107萬元,現場查獲待售侵權商品608件,標簽3277個、零配件及半成品一批、侵權模具兩套。本次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18人次,并協同電子取證機構、公正機構和會計事務所機構有關人員15人次。辦案人員兵分多路進行調查,電子取證機構對證據進行取證,會計事務所參與產品數量清點,公證人員見證取證過程。
隨著互聯網技術升級和電商發展,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侵權情況越來越常見。尤其是當地小品牌影響力較弱、經營狀況不佳時,個別經營者會另辟蹊徑,“精心”模仿國際大牌從而謀取經濟利益。類似侵權行為所需空間小、零散作業,并通過電商銷售,所以難發現、難監管。此次多方聯動引入了新科技取證手段后,不僅讓侵權行為無處遁形,更提升了電子取證效率。
據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案當事人主要的營銷方式為跨國電商,產品流水及相關賬目均在電腦及網絡完成,證據確定有難度。面對新侵權形態,該局采取新辦案手段與新工作模式,對于查處電商知識產權侵權進行了有益嘗試。
在該局相關負責人指揮和協調下,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強聯動,形成強大工作合力,重點對涉嫌侵權產品與對應產品分類進行比對,提前預演各種可能性。同時,引入電子取證軟件,對當事人一定時間內的銷售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篩查,對關聯證據的鎖定發揮關鍵作用。清點物品時引入經認證的會計機構,清楚、準確、有效地確定違法產品數量,并安排公正機構對電子取證系統和清點過程進行公正。3種手段有效保護了取證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