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玉龍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精細化,一批生活服務業新工種蓬勃而起,不斷刷新“職業版圖”。然而,“新”既代表著空間廣闊、潛力無限,也可能意味著標準模糊、無規可依。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新職業在準入、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漏洞,甚至掛羊頭賣狗肉,在“新”馬甲下干著“舊”勾當。
(據1月7日《工人日報》)
遛娃師、陪診員、汽車陪練、整理收納師……這些順應市場需求出現的“新工種”的確滿足了一些特殊群體的現實需要。但在準入、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不僅不利于這些新工種的發展,也難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更不排除消費糾紛的不斷涌現。
具體來看,作為新工種,整理收納行業尚缺乏準入要求,由此滋生培訓考證亂象,有的辦起了“三無”速成班,證書給錢就能拿;在汽車陪練行業,向來沒有“從業資質”一說;陪跑族定位模糊;陪診行當收費亂象突出……這些顯然不利于市場的發展。
生活服務業新工種不能劍走偏鋒,亟待市場監管部門發力。誠如媒體指出,很多生活服務業新工種并非橫空出世,而是自傳統業態衍生而來,但卻游離于政府對原行業的監管之外,處于“無準入門檻,無服務標準,無主管單位”的“三無”狀態。因此,市場監管部門對市場中出現的這些新工種需要完善規則,通過標準的完善促進市場的規范。
同時,行業自律也需要引起重視。應該看到,引領新工種健康發展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章立制,但是,從行業自身來講,也不能任由亂象叢生。而且,對于從業者來說,擺脫“小散亂”也是共同心聲。故此,行業自身當強化自律,以良好的服務及信譽服務市場、贏得市場才是正道,也唯有市場規范了,行業才能走遠走穩。
站在從業者的角度來講,面對新的就業機會應該少些盲從。比如,新業態從業者參加培訓、報考證書時要仔細甄別,可到權威網站查詢該工種是否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若發現有機構打著官方旗號收費發證,應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同時,也應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切莫為了一己私利給消費者帶來權益侵害,甚至干擾市場秩序。
此外,消費者在消費時也應增強防范意識。一方面,注意核實服務提供主體的經營資質,并與之簽訂合同明確權責,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當自身權益切實受到侵害時,要第一時間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綜合而言,生活服務業新工種順應了社會發展,但唯有更加規范,才能在合法合規中走向壯大,真正實現惠利各方。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