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價“獨唱”到引領“合唱”
上海市普陀區“質量指數”成質量提升指揮棒
開欄的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貫徹落實《中共市場監管總局黨組關于加強人才激勵推動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有關部署要求,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市場監管 科技創新”專欄,重點宣傳報道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在市場監管(質量)方面的創新成果、經驗與做法,著重加大對市場監管系統科技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人才的宣傳力度、加大對科技人才和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力度,展現創新團隊和科技人才的創新業績和貢獻,提升科技人才的成就感、榮譽感,激發全系統投身和推動市場監管事業改革創新發展的熱情和力量。
□ 本報記者 霍一夫
“人靠譜,事辦妥。”新年剛過,上海市普陀區質量提升工作就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用數字解讀質量,不僅讓具有普陀特色的“質量指數”頻頻成為熱詞,而且讓數據引領未來,使“質量指數”成為質量提升的指揮棒。為了深入了解這個具有上海特色的質量評價模式,日前,記者來到普陀區一探究竟。
依托大數據技術,通過模型建立、推演,數字化評價區域質量水平并預判成效。2015年,普陀區創新性地提出“質量指數”,深入挖掘質量內涵,體現評價全面性,采用“大質量”的概念,包含經濟、產品、服務、工程、人居等各領域,同時也兼顧環境和保障等因素,充分體現質量工作的系統性和過程性。充分依托大數據技術,保證評價科學性,總體上采用文本挖掘和層次聚類的建模思路。具體方法是:第一,按照與評價內容相關性的強弱,選取近百份、90余萬字與質量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文件,形成基本數據源文件庫;第二,以高頻詞和量詞為基礎,建立關聯矩陣;第三,利用聚類技術,根據高頻詞的頻度確定指數權重,構建初步模型體系;第四,通過采集各級部門和市民滿意度測評等公開數據,對指數進行全方位測算和優化,從而形成最終的評價指數。
在建模過程中,重點圍繞普陀發展特色,突出評價針對性。2020年,在人居質量板塊的設置過程中,普陀區圍繞“創新發展活力區,美好生活品質區”的發展目標,突出科創和人居等要素的考量,選取了文化、醫療、教育、交通等數個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從多維度來綜合衡量市民的質量獲得感,以保證評價更全面、客觀和真實。
通過多年的努力,由質量提升環境、質量提升成效和質量提升保障三個一級指標構建而成,下分為13個二級指標和細化的54個三級指標的普陀區“質量指數”初具雛形。通過指數測評發現,2018年—2020年,普陀區“質量指數”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三個一級指標得分均在85分以上,特別是“提升保障”和“提升環境”提速較為明顯,表明普陀區總體質量發展勢頭良好,在基礎建設、經費支出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措施到位,成效顯著,有力地帶動了區域整體質量發展水平的提升。
對二三級指標作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發現,“科創環境”測評結果非常惹眼,呈現出先爆發式增長后趨于穩定的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可以看到近3年來普陀區高新技術企業數和海內外人才引進數始終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技術合同成交額更是呈現出井噴式上升的趨勢,最大增幅近160%。這與普陀區近年來堅持創新驅動、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創新力等舉措密不可分。此外,“產品質量”的得分也逐年升高。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抽查合格率的提升,反映出近3年來普陀重視質量安全,立足重點領域,強化監管力度,成效喜人。
更重要的是,“質量指數”測評結果,對于區域質量提升具有引領作用。2017年之前,普陀區在品牌建設、標準化工作方面成效并不顯著。通過測評,2018年,普陀區針對短板出臺了“3+5+X”產業扶持政策,這是對品牌、標準化項目給予政府扶持獎勵的綜合性政策體系,旨在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政策出臺后,截至目前,全區參與各級標準制定共148項,新增標準化試點項目24項,增長比例達到60%。2021年,普陀區繼續圍繞第二輪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出臺了更有力度的激勵政策,增強指數的政策導向性作用。
面對疫情影響和在線新經濟的蓬勃發展,現有的舉措是否能適應環境的新變化?指標項目及權重的設置,是否能做到全面、準確、科學的反映區域實際質量狀況?普陀區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上海全市質量評價工作的探索,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質量評價模式,使指數成為質量提升的指揮棒,實現從評價到引領的轉變,將成為普陀區今后質量提升工作的著力點。
《中國質量報》【市場監管 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