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實習記者 賈潤梅
在內蒙古草原,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都會舉行“祭火”儀式。儀式按傳承分公祭和民間祭祀兩種,祭祀儀式形式豐富,體現著蒙古族獨特的文化特點。
“在蒙古族人心中,火是純潔的象征,是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蘇雅對記者說。
據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每年臘月二十四,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園都會舉辦大型圣火祭祀儀式。牧民呼斯楞回憶起該公園2012年第一次舉辦圣火祭祀儀式的情形時說:“彩旗飄揚,人頭攢動,讓人激動。圣火祭祀的火種取自成吉思汗陵的‘蒙克珠拉’(蒙語,意為‘長明燈’)。圣火祭祀象征幸福、吉祥。”
據介紹,圣火祭祀儀式主火盆和分火撐的點火人,由鄂托克前旗民間祭祀文化協會在旗內選擇德高望重人士擔任。點火儀式由祭祀祿馬風旗、引燃主火炬、移交點火人、點燃主火盆、宣讀蒙漢祭文、點燃“祭火”火撐等程序組成。火種迎取隊伍護送火種入場后,火種迎取人首先祭祀祿馬風旗,從火種盒里點燃火炬,走向祭火臺將火炬交給點火人。點火人登上主火盆平臺點燃主火盆和各鎮的分火炬。在點火人宣讀祭文的過程中,分火炬手分別點燃環祭火臺四周的27個分火撐,開始公祭和民間祭祀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已經有兩年沒有大規模地舉行圣火祭祀儀式了。”蘇雅說道,她和父母今年在自家牧區舉行“祭火”儀式,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祭火”所需食材。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內填滿紅棗、酥油、冰糖、奶酪、柏葉和哈達等,用白色羊毛線纏繞9圈后煮熟。“晚上19時左右,在灶膛內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圍干牛糞,將灶火點燃。開始‘祭火’時,我爸爸(家中男主人)雙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對著火焰向火神祈禱。”蘇雅向記者講述1月25日(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火”儀式的過程。
“保佑主家日子紅紅火火,事業蒸蒸日上,家人平平安安。”“祭火”儀式在蘇雅父親祈禱結束后畫上了句號。蘇雅起身,在煮過羊肉的湯鍋里下米煮粥,一并放入紅棗、奶酪、糖和酥油等食物,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享用“祭火”的口福。
《中國質量報》【新春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