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芳
牛馳祥云去,虎帶瑞氣來。2022年是中華傳統生肖中的壬寅虎年,源遠流長的虎文化,為新一年定下快樂、喜慶的基調,關于老虎的趣聞和典故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虎是一種大型貓科哺乳動物,頭大而圓,形態魁偉,四肢強健有力,嗅覺發達,行動敏捷,性情兇猛暴戾,常在夜間出來捕食兔、鹿、野豬等各類動物,有時要傷人。老虎毛呈黃褐色,有黑色斑紋,額頭上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王”字,一旦發怒,則嘯驚長空,威震山川,歷來被稱為“獸中之王”。世界上的虎,大多數是以產地為姓名,如東北虎、華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等。
在十二生肖中,虎居第三位,與十二地支“寅”相配。東漢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說:“寅木也,其禽虎也。”許慎《說文解字》這樣注解:“虎,山獸之君。從虍,虎足象人足,象形。”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屬于象形字,描摹的是一只老虎的形狀,頭朝上、尾向下、身有花紋、口大張、銳利的雙爪呈張開之勢,可能馬上就要撲向垂涎已久的獵物,十分生動逼真。
魯迅曾寫過一首題為《答客誚》的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這“於菟”就是老虎。虎還有許多別稱,西漢楊雄《方言》曰:“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或謂之于於菟,自關東西或謂之伯都。”唐代《廣異記》載:“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華山道人的詩:“北蕃群犬窺籬落,驚起南朝老大蟲。”明代朱謀韋所著的《虎苑》中說:“虎為獸長,亦日山君。”
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威武、勇敢、力量,甚至象征著權力與財富,因此,它自古就成了國人特別崇拜的一種圖騰和吉祥物。《易經》乾卦記載:“云從龍,風從虎。”虎被尊為百獸之王與代表中華民族的龍常常并稱一起。古代帝王出行,必定“虎旗龍輦、激耀百里”。軍中將帥居住的營帳稱為“虎帳”。勇武善戰的將領譽為“虎將”。三國時期,趙云、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五虎將”,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水滸傳》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時,大刀關勝、豹子頭林沖、霹靂火秦明、雙槍將董平、雙鞭呼延灼被封為“馬軍五虎將”。
虎符意味著軍權,見符即見君。據說,虎符是西周姜子牙發明的,大都以青銅或黃金鑄成伏虎形狀,劈為左右兩半,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就像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一樣。一半由皇帝保存,一半交給統兵將帥,只有兩半虎符同時使用,嚴絲合縫地并在一起才可以調兵遣將。秦漢時期虎符盛行,最著名的故事當屬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信陵君竊符救趙”。1942年時,郭沫若據此所創作的話劇《虎符》,用趙魏聯合抗擊強秦的歷史,表達了堅持團結御侮、反對分裂投降的主題,鼓舞了中華兒女的抗日愛國熱情。
在民間,虎被賦予驅邪鎮宅避災的寓意,一直深受百姓的喜愛與崇拜。《風俗通義》記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搜神記》里提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每到喜氣洋洋的新年,虎畫經常被掛在大門上,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虎不但全身入詩入畫、入瓷入雕,還被廣泛運用在生活當中,如有給孩童戴著虎頭帽、圍著虎頭兜、穿著虎頭鞋用以祛禍保平安;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祈愿自己更加健康、強壯。
關于老虎有關的諺語、成語、歇后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一個人長得魁梧高大,體格粗壯,稱作“虎背熊腰”。小孩長相不凡,笑說“虎頭虎腦”。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叫“狐假虎威”;形容人喜夸海口,說大話,“老虎打哈欠,口氣真大”;指放走敵手容易,想要再抓住可不容易,“放虎容易擒虎難”;反映老虎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老虎門下官難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告訴人們如果不冒風險,不付出艱苦的努力與實踐,就不能取得成功。民間傳說中還有許多虎的故事,如老虎報恩、老虎學功夫、坐山觀虎斗、孫思邈為虎治病等,都很膾炙人口。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