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外資股比限制取消
多家合資車企股權調整動作頻頻
□ 本報記者 岳 倩
今年1月1日起,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至今的短短1個多月內,就已有多家合資車企股權調整的消息傳出,引起業內關注。
近日,寶馬集團宣布,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晨寶馬)的新合資合同正式生效,寶馬集團與其中方合作伙伴的合資合作有效期據此延長至2040年。根據新合資合同,從2022年2月11日起,寶馬集團在華晨寶馬所持股份變更為75%,合作伙伴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剩余25%股份。華晨寶馬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由外資控股的合資車企。
在華晨寶馬之前,廣汽菲克、東風悅達起亞股比調整的相關消息就已傳出。其中,廣汽菲克的出資方廣汽集團和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集團之間的“互動”耐人尋味。
1月27日,斯特蘭蒂斯集團在官網宣布,計劃將其在合資企業廣汽菲克中所持有的股份占比從目前的50%提升至75%,廣汽集團與斯特蘭蒂斯集團已同意交易的相關手續,但仍需經監管部門批準。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這一消息當天就被廣汽集團否認。廣汽集團發表聲明稱,“從斯特蘭蒂斯官方網站獲悉其關于廣汽菲克股權調整事宜的發布。此發布行為未經我方認可,廣汽集團對此深表遺憾。關于對外合資合作事宜,廣汽集團將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秉承互信、共贏的原則推進。”“反轉”如此迅速,表明斯特蘭蒂斯與廣汽集團在股權調整事宜上可能還沒有達成最終一致,但斯特蘭蒂斯提升股比的決心卻非常清晰。盡管廣汽集團已經發布了否認的聲明,但截至發稿前,斯特蘭蒂斯集團官網上前述聲明仍未撤下。
相較于廣汽菲克,東風悅達起亞股比調整的信號則比較清晰。在2021年年底東風集團將其所持股份掛牌轉出,正式退出合資公司之后,近日韓國起亞株式會社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議。據悉,悅達和起亞將共同增資9億美元,通過擴大投資、導入新車型、發展新能源汽車、設立出口基地等方式,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產能利用率。
跨國車企之所以要提高在合資企業中的持股比例,是為了掌握更多話語權,獲得更豐厚的利潤。受此前外商持股比例不得高于50%的限制,提供關鍵技術的跨國車企每年不得不將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利潤分給中國合資伙伴,而且由于未控股,其在華合資企業的業績無法并入上市公司財報,且在品牌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等方面受到限制,這都使得外資方頗為不甘。
需要指出的是,跨國車企想要提高在持股比例的難度各有差異。在華市場表現良好的合資公司利潤非常高,無論對于中方和外方,均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也會有相關稅收、防止資產流失等方面的考慮。在股比的調整過程中,勢必牽扯到各方的博弈,其難度就相對較大。在寶馬集團持股華晨寶馬75%股份的同時,同時獲批的還有寶馬在遼寧繼續投資的項目。按照承諾,寶馬將繼續擴大產能,位于沈陽大東區的現有工廠目前正在進行全面擴建,此外一座位于鐵西區的全新工廠也正在建設之中,這座新工廠將成為華晨寶馬第三工廠,并引入更多純電動車型進行國產。此外,寶馬集團還在沈陽建設了動力總成工廠和研發中心。動力總成工廠內還建有動力電池中心。同時寶馬還將不斷增加在中國本土的采購規模。數據顯示,2021年,華晨寶馬在國內的采購總額將近330億元。
與之相對,市場表現較弱的跨國企業提高控股比例的阻力較小。本土車企集團參與成立的合資企業往往不只一家,從盈利少甚至虧損的合資品牌中剝離出來,更有利于卸下包袱、輕裝上陣。而外資方則希望在主導運營的情況下再次放手一搏,雙方股東達成一致的可能性較大。以東風悅達起亞為例,自2017年以來,其銷量持續下滑,到2021年僅為16萬余輛。同時,東風悅達起亞陷入持續虧損,不到5年的時間里,共計虧損90.35億元;其中,2020年計虧損47.5億元,2021年前10個月的虧損額為26.12億元。數據顯示,廣汽菲克在中國市場表現也逐年式微,在2017年達到了20.52萬輛的銷量巔峰后便一路下跌,2021年廣汽菲克累計銷量為20123輛,同比下滑50.33%。因此,對于Stellantis提升在廣汽菲克股比事宜,業內分析認為,該股權調整或將大概率成行,廣汽集團很大程度上只是對斯特蘭蒂斯提前釋放消息感到不滿。
事實上,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外國車企,股比變化都是雙刃劍。外資控股比例的提升,意味著本土企業獲得利潤的減少。但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一些弱勢自主品牌汽車可能會加速退出市場,優勢自主品牌汽車有望通過加大研發提升品質,迎來更多發展空間。對于外國車企而言,提升股比固然可以增強自身發展獨立性,但隨著中方話語權的削弱,合資車企是會迎來新的轉機,還是進一步脫離本土主流消費趨勢,仍需要時間的驗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