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體系建設 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關于加快促進檢驗檢測賦能產業升級的建議
□ 張 豪
檢驗檢測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組成部分,也是產業技術基礎之一,作為供給側賦能工具,在推動產業升級方面,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隨著“五深”(深空、深海、深地、深網、深腦)、“五無”(無聲、無邊、無影、無形、無人)等新技術發展與應用,檢驗檢測技術加快升級,有力地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升級。目前,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提出建設質量強國,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強其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精準研判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小散弱”面貌難以有效支撐產業升級發展,亟需加快檢驗檢測技術體系建設,強化檢驗檢測自主創新能力,助推產業升級。
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當前,我國檢驗檢測賦能產業升級遭遇4個關鍵瓶頸:一是檢驗檢測行業總體上呈現“散而不強”的現狀。96.3%的檢驗檢測機構屬于“小微型企業”,尚無一家檢測機構進入世界排名前20位,尚無一個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品牌。以電子測量儀器為例,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儀器生產企業只有1家,1億元的只有5家。二是檢驗檢測能力與產業發展不匹配。70%的檢測機構的業務以消費品檢測為主,為重大裝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行業提供高端檢測服務能力不足。三是存在“卡脖子”風險。進口儀器設備高比例占據國內檢驗檢測設備市場,據統計,2016年—2019年,我國大型科研儀器整體進口率約為70.6%,分析儀器、醫學科研儀器、激光器、核儀器進口率均在七成以上,其中,質譜儀器、色譜儀器進口率分別為89.59%和88.45%。大量使用進口儀器設備也存在信息泄露、網絡攻擊等威脅經濟安全的隱患。四是檢驗檢測儀器設備供給質量有待提高。2019年,我國儀器儀表出口的單位價值為88.66,而同期瑞士為319.54、美國200.94、日本167.56、德國162.51、英國122.5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品附加值仍有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匱乏;二是儀器設備質量和可靠性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三是國內檢驗檢測行業還沒有完全納入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國內相關各方并未形成聯動工作機制,產業化進展十分緩慢。
二、建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檢驗檢測工作,并在2016年首次將檢驗檢測服務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因此,亟需加快促進檢驗檢測賦能產業升級,具體建議如下:
(一)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中同步推進檢驗檢測的布局與規劃。在國家經濟、產業、科技等“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重大規劃中,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布局檢驗檢測,將其作為獨立板塊,通盤規劃和頂層設計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和儀器設備創新,制定重點領域高端檢測裝備產業技術路線圖。在《中國制造 2025》實施進程中,加大對檢驗檢測裝備質量技術攻關力度,加快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
(二)將檢驗檢測技術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一是建議設立“國家檢驗檢測產業技術支撐發展專項”,組織實施檢驗檢測創新驅動能力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國家檢驗檢測產業創新中心”和高水平檢驗檢測集聚區、示范區;二是建議將檢驗檢測技術創新納入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支持一批檢驗檢測頭部及“專精特新”企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攻克制約檢驗檢測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瓶頸,建設一批國家檢驗檢測技術創新中心。
(三)加快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一是建議加緊研究與制定檢驗檢測儀器設備領域“卡脖子”清單,對非競爭性共性檢驗檢測“卡脖子”技術要進行重點投入與研發,列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儀器設備專項;二是建議建立國產儀器設備“進口替代”驗證評價體系,搭建檢驗檢測機構與國產儀器設備生產企業溝通平臺,推動高端檢測設備實現“進口替代”,支持優先采購國產檢測設備。
(作者單位: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