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由莆田市鞋業協會申報的“莆田鞋圖形”集體商標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注冊。這是福建省首個以市級行政區劃地名命名的鞋業集體商標。
從報道看,“莆田鞋圖形”商標標識像一根紅色鞋帶,從左至右劃出“莆田”二字拼音首字母pt。莆田鞋業協會解釋稱,商標圖形中的p字母拔地而起,t字母向上延伸,既體現了鞋的特征,也蘊含了莆田鞋業轉型升級的決心和信心。業內普遍認為,莆田鞋注冊集體商標,意味著莆田鞋業開始為自己“正名”,在去“山寨化”并向品牌化發展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20世紀80年代,控制著全球超過八成品牌鞋生產的中國臺灣制鞋業,因受臺幣升值、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經營面臨巨大壓力,急需找到產業承接地。許多臺灣鞋企把目光轉向隔海相望的大陸,而福建省的莆田等地作為“近水樓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莆田的OEM代工廠模式爆發出驚人的發展速度,而制鞋業也成為莆田重要的支柱產業。數據顯示,莆田市共有制鞋及相關企業4200多家,從業人員50多萬人。2021年,莆田鞋產量達13.9億雙,占全國的1/10。
然而,莆田鞋業雖然名聲漸起,但這個“名”卻不怎么好聽。經過十多年快速發展后,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因受亞洲金融風暴沖擊及土地、人工成本上升影響,莆田鞋業一度陷入困境。許多從事代工卻無品牌、無設計能力的鞋廠選擇走上低成本的山寨仿制之路。企業雖活了下來,甚至賺了不少錢,但這樣做既攪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挫傷了正規鞋企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在逐利機制下,莆田鞋假冒遍地,市場混亂,莆田市甚至背負上“假鞋之都”的惡名。
市場規律和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模仿抄襲是短視之舉,山寨之路是一條死路。尤其是在全社會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及消費者更加注重品質消費、品牌消費的今天,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會日益逼仄。與此同時,一大批像李寧、安踏、特步、匹克等國貨品牌憑借各自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創新性贏得消費者喜愛,在國內國際市場闖出一番天地,并逐漸引領“國潮熱”。這些都表明,莆田鞋的發展再也無法靠吃過去的市場紅利賺快錢,面向未來,要贏得更長久的市場生存機會,必須轉變發展方向,選擇新的路徑。
莆田鞋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新路?其實,同樣從代工起家、同樣以制鞋聞名、離莆田市不遠的晉江市已經給出了答案。晉江鞋業起步時走的是跟莆田一樣的路,直到上世紀90年代金融風暴襲來,晉江鞋企紛紛停產、倒閉。一些艱難存續的鞋企認識到,代工模式存在諸多弊端,無法應對市場風雨,必須轉換發展思路。但他們并沒有像莆田一些鞋企那樣投機取巧,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但更具光明前景的路——自創品牌。安踏品牌便是在那個時期成立的。此后幾年,晉江誕生了特步、鴻星爾克、361°等幾十個運動品牌。盡管晉江自創品牌發展幾經沉浮,但如今這些品牌已經成為國內運動品牌的中堅力量,并具有了可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抗衡的實力。
不過,莆田鞋去“山寨化”向品牌化方向發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莆田鞋業經過數十年產業積淀,產能、技術、經驗等都不缺,甚至還擁有一定的質量口碑。在2020年10月召開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時任莆田市市長李建輝曾公開自嘲:“有一個尷尬的笑話,如果你的耐克鞋穿兩年就壞了,那它是真耐克;如果穿3年還不壞,那就是莆田做的。”但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保證產品質量,還要做好設計創新、專利保護、營銷推廣等多方面的工作。而莆田鞋還要經歷擦除污點,重建品牌信譽、樹立品牌尊嚴的過程。
此次“莆田鞋圖形”集體商標成功注冊,是莆田制造業自我革新,構筑品牌形象的開端。“希望大家放下偏見,給莆田鞋一個機會。”這是莆田官方宣傳片中的一句話。當然,機會要消費者給,更要自己爭取。有人說,品牌發展之路,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做得好,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我們也拭目以待。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