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明
收到外地文友寄來的新著,用一個翻過來的舊信封郵寄的,從里面的字樣可以看出,這是一家雜志社給他寄樣刊時用的大信封。作者為什么對一只舊信封進行二次使用,讓它千里迢迢發揮“余熱”?也許,這是作者的習慣做法——這個年紀的人,平素節約慣了。
一只信封其實就是一張紙,寄一次,只用了其中一面,而另一面,絕大多數情況下就這樣被忽略了。把信封翻過來再用一次,這種做法在以前并不少見(當然,現在是“言而無信”的電子時代,已經沒多少人因私事使用信封了,許多信封連“一次使用”的機會也很難擁有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手機、網絡還沒興起,人們互相聯絡還是以書信為主,很多人會把舊信封翻過來再使用一次。那時,人們告別物質匱乏的年代還不久,一只信封也值得節省。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向報刊投稿,為了降低成本,也沒少干這種事。為此,每次拆閱信件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把信封損壞了,影響它的二次使用。
因為這些經歷,所以,這次看到遠方文友對待舊信封的做法,很自然地激起了一些共鳴。是的,參加工作后,盡管使用單位的信封已經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因為那些往事,我總是不忍“虐待”信封。對于已經用過的舊信封,往往舍不得扔進垃圾簍,先放著,哪天要捎什么東西(比如送自己的書給朋友),它就能被派上用場。除非正規場合,否則不輕易用嶄新的信封。
由于喜歡寫點東西,除了信封,我對其他紙張也特別珍惜,絕不隨便浪費。早年在鄉下投稿,信封固然來之不易,稿紙也是個問題。好不容易利用進城的機會買上一本稿紙,當然得精打細算,慎重使用。“爬格子”之前,先點好行數,以便盡量把格子寫滿。如果最后一頁只有一兩行,便想辦法壓縮到前頁,能省一頁算一頁。同學當中,有人是干部家屬,把父母、兄姐所在單位的稿紙拿來做草稿紙使用,每張紙只用其正面,而且一頁一頁地隨意撕毀,讓人看得心疼,總覺得這紅紅綠綠的方格紙不該是這個命運、這種下場。
現在,寫稿、發稿早就用不上稿紙了,都在電腦上完成。稿紙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估計沒幾個單位會專門印制這種樸素而美麗的方格紙了。我手上還有幾本沒使用完的稿紙,雖然寫東西用不上了,但也不舍得隨意拋棄,總得讓它盡量派上用場吧,實在沒機會使用的話,哪怕是留著做個紀念也好。
或許有人說,現在條件不同了,沒必要這么摳門,節約幾張紙成不了氣候,也改變不了什么。是的,現在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物質生活都比以前大有改觀,似乎都不差錢了。可是,光有錢算什么?當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這些實物被我們用得差不多了,錢還能解決什么問題?鈔票可以屬于你個人,資源卻是大家的,所以,有錢也沒資格浪費物質,這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惜,對那些揮金如土暴殄天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人竟然認為那是有錢人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唉!
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實現物盡其用,這是一個多好的習慣。集腋成裘,積小成大,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堅持這樣做,可以少耗費多少資源,為后人做多少貢獻?而如果這是一代人的做法,那就是為另一代人造福了,事情還會小嗎?
讓人欣慰的是,現在我們又在大力提倡節約。節約不需要喊多少口號,節約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節約其實很容易做到,比如,你完全可以從一張紙做起。你能做到用好每一張紙,你就有了節約習慣,就有了自覺意識,也就能做好別的事——只要你認真去做。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