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學安
某書商為銷售《民法典(大字版)》,在其抖音賬號中搬運了另一科普博主關于民法典解讀的視頻來為自己“帶貨”,被要求賠禮道歉并賠償視頻所有者經濟損失百萬元。近日,北京四中院二審審結了此案,書商被判賠償5萬元并賠禮道歉。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用戶和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應用場景不斷拓寬,與之相關的侵權問題也頻頻發生。各種“剪刀手”“搬運工”將著作權人的智力成果據為己有。短視頻成為版權侵權的“重災區”。
(據7月1日《工人日報》)
某視頻App注冊用戶“80后挖劇君”將影視劇《奶奶再愛我一次》包含該影視劇的主要劇情及內容的122段片段,通過其賬號進行傳播,被該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專有使用權人告上法庭。法院判決,“80后挖劇君”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3.7萬元。
此前,逾70家影視傳媒單位和企業發布聯合聲明,呼吁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原創、保護版權,并表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未經授權就對影視作品內容進行剪輯、切條(將一部影視劇切割成短小片段)、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當前,互聯網上有很多公眾賬號的運營者將一部影視劇切割成短小片段供用戶觀賞。經常刷抖音、快手、微視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對像用“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二次創作影視綜藝片段現象并不陌生。這種做法雖滿足了時間碎片化背景下的用戶需求,但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這些行為通常都構成侵權。
尤其是一些影視“搬運號”打著“作品評價”的名義,明目張膽剪輯、“搬運”熱播影片和電視劇,并通過直播帶貨、軟性植入等方式牟取利益。一些短視頻侵權作品的影響力比原作還要大,這些侵權者會認為是幫原作做了推廣,但事實上給原創作者帶來了心理壓力,動搖其維權決心。
毋庸置疑,短視頻侵權亂象絕非只是市場與行業問題,更是社會與文化問題,須以更高站位、更大視野對其進行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監管。一方面,有關部門要降低原創作品權利人的維權門檻和維權成本,如通過明確侵權作品的性質、建立侵權損失評估標準等方式實現;另一方面,要考慮推出優化授權許可模式,如通過建立影視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引入知識共享協議模式等方式實現。除了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法律法規外,全社會要充分認識到,保護影視劇版權不能僅僅寄望于短視頻行業的自我凈化,還需要各個社會層面的努力,才能共同打造良好的行業生態。
《中國質量報》【你評我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