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我國首套生物航空煤油(以下簡稱生物航煤)工業裝置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以下簡稱鎮海煉化)第一次產出生物航煤,經過餾程、冰點、金屬含量等16項關鍵參數分析確認合格,這標志著我國生物航煤向大規模生產及商業化應用邁出了關鍵一步。
引人關注的是,與普通的礦物航煤不同,此次鎮海煉化完成規模化試生產的生物航煤,其原料是餐余廢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溝油”。今后,喝上“地溝油”的大飛機不僅可以正常航行,還可以實現綠色飛行。而曾經背負惡名的“地溝油”,由此走上正途,實現了變廢為寶的華麗轉身。
據測算,鎮海煉化這套生物航煤裝置每年的加工能力是10萬噸,差不多可以消化掉一座千萬人口城市回收來的“地溝油”,折算下來,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8萬噸。除了在回收端更加綠色化外,與傳統石油基航煤相比,生物航煤在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可減少50%以上。我國目前航煤年消費量約3000萬噸,若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5億棵,或者超過3000萬輛轎車停開一年。
生物航煤的減排優勢早就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隨著全球航煤消費量不斷增長,以及各國對碳排放管控日趨嚴格,生物質燃料以其更為綠色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物航煤逐漸成為全球航空燃料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一些歐美國家從2008年開始開展生物噴氣燃料示范飛行。2011年10月,英國湯普森航空公司一架加注“地溝油”航煤的波音757客機完成首次商業飛行。在此之后,歐盟國家紛紛向各航空公司提出要求,在航空燃料中加注一定比例的生物航煤。目前,歐盟各國對于生物航煤強制混合的比例總體維持在6%至20%。從全球范圍看,目前已有36個國家實施了支持生物航煤的政策。
不過,雖然生物航煤的發展勢頭迅猛,但總體而言,其實際應用量仍然很小。數據顯示,在2019年,全球生物航煤產量僅22噸,而商業航線全年的航煤用量則達到3億噸,占比尚不足0.1%。有業內人士預測,即使所有已知的生物航煤開發項目全部落地,其供應量只能達到2030年預計全球航煤需求的1%左右。今年初民航局印發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力爭到2025年生物航煤用量達到5萬噸。也就是說,到2025年,我國生物航煤用量也只占航煤總量的0.17%。
制約生物航煤大規模應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技術要求高,二是投入成本大。與礦物航煤不同,“地溝油”存在雜質多、酸值高、含鹽量大等諸多問題,需要不斷地裂化、提純、去雜質。成品生物航煤對鐵離子的含量要求在0.1ppm,相當于每千克生物航煤中鐵離子含量不得高于0.1毫克,這使得生物航煤金屬質量指標的控制難度提升了好幾個等級。技術要求高,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投入。在成本投入方面,“地溝油”收集運輸也占據了一大塊。我國家庭烹飪及餐飲經營市場特點決定了廢棄油脂比較分散,不僅收集難,質量與定價監管也不容易。而且,我國市場還存在地下“地溝油”生產經營灰黑產業鏈,這會搶占正規回收渠道資源。在一系列綜合成本的疊加下,生物航煤的生產成本差不多是普通礦物航煤的3倍至4倍。
生物航煤應用已是大勢所趨,這一點不會改變。現在能做的,是不斷提高生物航煤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應用成本。從全球各國發展生物航煤的路線圖看,政策支持是關鍵一步。就我國而言,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生物航煤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生物航煤優先利用機制,出臺終端補貼政策。加大技術研發攻關和資金支持,盡快突破以纖維素等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航煤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加強“地溝油”市場管理,通過立法或政令的形式,對地溝油的收購、存儲、運輸、加工、再生利用等作出詳細而具體的規定,使之成為一條不可碰觸、不可逾越的高壓線。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