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我國臺灣知名藝人林志穎駕駛一輛電動汽車發生碰撞起火,他本人和車上乘員不同程度受傷。這起事故再次引發社會公眾對電動汽車安全的擔憂。
關于電動汽車一直有“三焦慮”之說,即“里程焦慮”“充電焦慮”和“安全焦慮”。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發展以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加速,人們“里程焦慮”和“充電焦慮”的程度有所降低,但“安全焦慮”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緩解。研究機構德勤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主要關注因素中,安全性達29%,占比較高。
不過,從歷史和現實數據看,電動汽車的整體安全性要高于傳統燃油汽車,人們對電動汽車的“安全焦慮”似乎是一種過慮。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在對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美國運輸統計局和美國政府召回網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研究后,得出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售出10萬輛燃油車,約發生1529起火災;每售出10萬輛純電動汽車發生25起火災。也就是說,電動汽車的起火概率僅為燃油車的約1/60。特斯拉發布的《特斯拉全球2021影響力報告》提到,從2012年到2021年這10年里,特斯拉汽車的起火事故發生率為5起/10億英里。而美國國家消防協會和美國交通部的數據顯示,美國汽車起火事故發生率為53起/10億英里。特斯拉汽車起火發生率約為美國平均水平車型的1/11。
電動汽車比其他動力車型起火概率更低的事實,在我國也得到佐證。在2021年6月舉行的全球智慧出行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表示,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主要是電動汽車)的起火概率是0.0049%,2020年是0.0026%,而根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傳統燃油車的年火災事故率約為0.01%到0.02%。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有所上升,但也僅為0.0072%。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既然如此,為什么電動汽車總給人一種“更容易起火”“火災事故不斷”的印象呢?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相比有著百余年發展史的燃油車,電動汽車仍是新鮮事物,更容易引發公眾關注。另外,有一些媒體有不良的炒作習氣,特別喜歡盯著新生事物挖掘“猛料”,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就是受其“青睞”的重點素材。這種做法會讓民眾對電動汽車安全性變得敏感,并形成錯誤的刻板印象。
當然,電動汽車相比傳統燃油汽車起火概率低,整體安全性也高一些,并不代表電動汽車在安全性問題上可以安于現狀。要知道,電動汽車市場推廣時間尚短,未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其安全性是否能經受住更長時間的考驗,還是未知數。而從近些年的數據看,在特定時間段或特定市場區域,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會出現明顯波動(比如,2021年,我國電動汽車銷量同比大幅增長了112%,但這一年電動汽車的起火事故概率也大幅提高,與燃油車相當)。這也提醒整個電動汽車行業對安全性問題切不可掉以輕心。
顯然,任由“安全焦慮”困擾廣大消費者并等待其自行消解是不行的,必須采取更加主動有效的措施盡快加以破解。目前,許多電動汽車相關企業在提高車輛安全性上正在積極行動。比如,在電池安全技術方面,比亞迪推出具有高抗刺穿安全性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在811電池上使用無熱擴散技術,上汽智己采用“三位一體”+BMS安全保障的抗自燃電池包,蔚來汽車搭載“只是煙不起火”的電池包等。
電動汽車相關企業以技術手段提升車輛安全性的同時,政府方面也在做出努力,通過制定嚴格的安全標準等政策手段,帶動汽車市場向更安全的方向發展。2020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了《電動汽車安全要求》《電動客車安全要求》《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3項強制標準,這也是我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首批強制性標準。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提出,要啟動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相關標準修訂工作,加快推進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列標準研究,修訂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標準,進一步強化電動汽車安全保障。
可以相信,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加之相關企業的努力和政府支持,電動汽車這種出行方式會普及得更廣,其安全性也會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對待,而破除了“安全焦慮”的電動汽車會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質量報》【車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