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幫助企業釋放可持續發展潛力
——訪英國標準協會(BSI)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張翼翔
□ 本報記者 丁 瑩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稱,聯合國立下了“到2030年消除貧困并在全球社會和環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的戰略。該戰略可以在經濟適用房、能源效率、循環經濟模式和醫療保健等領域創造近3.8億的就業機會,價值達12萬億美元。但是,2016年,當包含169個具體目標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正式發布時,該委員會表示:“大多數企業幾乎都沒有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英國標準協會(BSI)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張翼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讓眾多組織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益處,并采取能夠實現重大轉型變革的措施,依舊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他認為,要克服這個挑戰有兩個關鍵:一是要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商業背景;二是要引入有影響力的措施來適應“可持續發展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鼓勵企業以有意義且持續的方式采取行動,以支持其完成長期以來的個體目標、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或進展。而“標準”在這個過程中有著明確的角色。
標準是可持續的框架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組織)有關人士表示,自愿性國際標準不僅可以為高層政策舉措作出貢獻,還可以提供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解決方案。“它們為技術的傳播和使用提供了一個統一、穩定和全球認可的框架。同時,它們還包含了鼓勵發展更加公平和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的最佳實踐和協議”。
張翼翔解釋說,這一表述的內涵是“標準”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運營。工業發展組織指出,標準在這一領域“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已經發展到可以解決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其他關鍵組成部分。這是通過將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納入傳統核心標準、并制定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相關的具體標準來實現的。該機構認為,這一進展意味著標準現在可以“支持實現幾乎所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標準適用于何處
張翼翔說,世界銀行集團貿易和競爭力全球實踐局局長塞西爾·弗魯曼闡述了當今標準的廣泛性,即ISO的2.1萬多個標準組合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3個方面提供了實用工具。但有一些關鍵標準可更廣泛地支持可持續發展。
一個組織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程度及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被稱為“社會責任”。它越來越成為衡量績效的關鍵指標,影響著從組織的聲譽到吸引高素質員工的能力等方方面面。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被弗魯曼稱為“組織應如何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的最全面指南”。它為組織如何以道德和透明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期望、適用的法律和國際行為形式提供了指導。ISO26000提供了450條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建議,共涉及社會責任的7個核心領域。
ISO14000系列標準為需求環境責任管理的組織提供了實用指導。“環境管理體系”關注的是允許組織履行職責的環境體系,同時涵蓋了如環境審計、溝通、標簽和生命周期分析等特定方法,以及應對環境挑戰——如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作為實施更系統化的環境管理流程工具,ISO14001取得了成功,表現在對該項標準的認可有明顯增多:2016年ISO報告中提到該項標準認可度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增長了8%,是其他ISO證書中的平均增長3%的兩倍多。
全套環境管理標準支持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例如與潔凈供水和衛生設備、溫室氣體管理和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除了ISO26000和ISO14000系列標準,還有其他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多個領域相關的關鍵標準。最近的一個創新示例是BSI的BS8001“循環經濟”。該標準可以通過為組織提供有關“循環”原則,即用于制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的資源以最高質量被回收,并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循環,從而支持組織的資源消耗與第12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到的內容保持一致。
如何找到合適的標準
張翼翔認為,標準是一種強大的知識工具。與其他工具和機制(如國家和國際政策、財政措施等)相結合,可以在全球實現長期支持與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標準和標準化所提供的優勢,可以鼓勵企業先學習“可持續發展目標”如何與其現有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和活動相適應;其次讓企業確定哪些標準將有助于“轉化”目標,并將目標嵌入到企業戰略中,以此使他們能夠付諸實踐。
聯合利華前首席執行官保羅·波爾曼表示:“那些成功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其組織的企業定將獲得其應有的回報。如果企業有機會將可持續發展提上組織日程,并能夠意識到這是驅動商業戰略、創新和投資決策的機遇,那么,這將會給它們帶來商業價值,使它們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大的優勢。”
張翼翔說,一些企業已經領先邁進這一進程。對于那些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來說,標準是傳播、推進并將他們當下付出努力最大化的實用工具。與政府一樣,企業不會采用所有17個目標,而是選擇與各自業務相一致的目標。但是,要想充分支持正在努力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組織,促進全球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建立新的標準。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