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亮麗的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
——市場監管助力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發展采訪調研記
□ 本報赴內蒙古自治區采訪調研組
藍天白云下,牛羊成群,河流像一條條綢緞穿過草原。河套平原上,向日葵、玉米、辣椒一派豐收的景象,無愧“塞上江南”的美譽。
夏秋之際,中國質量報市場監管助力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采訪調研組來到了系列活動第一站——內蒙古自治區。從8月2日到6日,短短5天時間里,采訪調研組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完成工作任務后,又先后探訪了蒙西地區的巴彥淖爾市和蒙東地區的興安盟。采訪調研組走進市場監管機關,走進技術機構,走進田間地頭,走進企業工廠,見證了市場監管部門助力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也記錄下了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將“國之大者”“區之重者”轉化為“局之要務”,全力助推內蒙古自治區綠色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跡。
打好助力發展創新“組合拳”
長長的操作臺上,擺滿著一團團顏色深淺不一的羊毛。這是采訪調研組在位于呼和浩特的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檢測中心看到的景象。“這些都是各地牧民寄來的羊毛樣本,將通過我們的檢測對其進行質量等級公證,推動優質優價機制建立。”該中心主任王莉說,中心的檢測數據和檢驗報告,已成為內蒙古毛絨產業全產業鏈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和依據。
以點帶鏈,帶動全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內蒙古市場監管部門助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方法論。內蒙古市場監管局質量發展局副局長斯琴說:“創建‘115’工作機制以來,我們累計出動專業技術人員602人次,深入259家各產業鏈企業開展調研,梳理產業鏈共性質量問題和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162個。”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錨定現代煤化工、生物醫藥、羊絨等12條重點產業鏈,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
標準決定質量,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標準支撐。據內蒙古市場監管局標準化處副處長賈海燕介紹,今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條例》發布,為標準化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治保障。該局著眼全產業鏈條,大力開展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對標達標提升專項行動和企業標準“領跑者”工作,幫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發揮先進企業帶動引領作用。
有了高標準、高質量的好產品,還需要品牌來提升市場競爭力。“蒙”字標就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張特色品牌“名片”。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蒙”字標專班負責人畢力格介紹,2019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啟動了實施“蒙”字標認證、打造內蒙古品牌行動,通過3年的努力,建立起了科學完整的、具有鮮明內蒙古區域特色的“蒙”字標認證體系。2022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開始承擔推進全區農畜產品品牌建設任務,未來該局將以區域公用品牌為主體、以產品品牌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支撐、以“蒙”字標認證為牽引,推進農畜產品品牌建設,讓大草原上的好產業走得更遠。
除了服務特色產業鏈快速發展,內蒙古市場監管部門也在著力提升監管效能,為良好的市場環境保駕護航。“機構改革后,監管工作點多、線長、面廣、量大,平均一個監管人員要負責280家企業,必須要向科技、向管理要效率。”內蒙古市場監管局科信處副處長蔡斌介紹說,該局開發了風險管控App,運用“五定防偽拍照技術”(定人員、定時間、定位置、定場景、定設備),有效防范風險。以食品安全監管為例,企業食品安全員以手機拍照上傳到App的方式,即可完成對每個風險點的現場管理,食品安全員是否到現場,管控了哪些風險點,系統后臺一目了然。對于復雜業態,該局還進一步使用物聯網技術(智能攝像頭、傳感器等)實時自動抓拍報警,使監管全天候在線,讓安全更有保障。
小小葵花籽折射質量大能量
臨近立秋時節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如同向日葵的海洋。公路兩旁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向日葵花田,金燦燦、沉甸甸的花盤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采訪調研組在這里探尋到了一顆葵花籽從田間到舌尖的質量足跡。
巴彥淖爾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全年光照時間超3300小時,為向日葵種植提供了充足的陽光。該市五原縣食葵種植面積近10萬公頃,是我國最大的食葵(食用向日葵)種植縣,目前全縣農戶約六成收入都來自于向日葵。
“過去沒有標準,農戶看著種、合作社看著收、企業看著生產,最后到了市場上,就賣不上好價錢。”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瑞農科)副總經理陳海軍兒時就跟著父母種葵花,親眼見證了五原食葵產業的發展。
為了讓五原食葵等綠色特色農畜產品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和技術優勢,通過標準建設、品牌培育等手段,讓農戶和企業進一步認識到質量的含金量。
“2021年以來,我們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的部署,為巴彥淖爾市的食葵產業提供標準化服務。”內蒙古自治區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以下簡稱內蒙古質標院)資源生態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侯敏說,除了幫企業完善企業和產品標準之外,他們更側重于幫助五原食葵產業建立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只有每個環節都有高標準,最終的產品才能有高質量。”
作為一家專業研發食葵種子的企業,三瑞農科研發出了SH361等適合中國市場的食葵種子,但多年來被大量仿冒,公司“吃了大虧”。侯敏和同事們針對該企業缺乏系統性企業管理標準化體系、質量檢測標準不嚴密、尚無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問題,為企業制定了標準化解決方案,為研發優質向日葵種子提供了參考依據。
目前,三瑞農科已主導或參與制定種質資源儲藏、雜交種制種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的多項標準,不僅提升了企業產品質量,也讓食葵種子市場環境得到了凈化。
著眼于整個產業鏈的提升,內蒙古質標院還對三胖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胖蛋)進行了技術幫扶,幫助企業制定了《原味瓜子生產工藝操作規范》《南瓜籽生產工藝操作規范》《收儲、運輸規范》3項企業標準,并提供葵花籽免費抽檢及特色指標的比對分析評價技術服務,為規范企業生產出均質、高品質葵花籽產品提供可參考依據。目前,三胖蛋每年生產加工、收儲和運輸成本較2020年下降80萬元,產品抽檢通過率穩步提升。
目前,巴彥淖爾市向日葵產業鏈上下游6家重點企業都得到了標準化綜合服務,向日葵育種、制種、種植、加工、收儲、運輸等全產業鏈的標準引領正在形成,帶動產業鏈增收近1.2億元。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質量蘊藏的巨大能量,在一顆小小的葵花籽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抓質量提升,標準是‘牛鼻子’。繼建設河套葵花籽、河套小麥等高質量標準體系項目后,我們還推薦烏拉特白絨山羊等優勢產業參與自治區服務優勢特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巴彥淖爾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中心主任李新說。
質量幫扶助力特色產業走出去
紅色是興安盟的鮮明底色。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這里莊嚴宣告成立,其行政公署駐地烏蘭浩特又被稱為紅城。這里流水清澈、空氣清新、土壤肥沃,發展農牧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千百年來,游牧的蒙古族在與自然和疾病斗爭的長期實踐中,還創造和積累了獨具一格的蒙醫藥文化。
“我們不缺特色產品,但大多‘養在深閨無人識’。助力特色產品走出去,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興安盟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劉亞光介紹,該局著力發揮職能作用,引導企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標準化提升方面,該局先后指導建設了多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項目;構建了“興安盟大米”標準體系,編寫了“興安盟冷涼蔬菜卜留克”標準體系相關5項關鍵的地方標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對標達標活動。
扎賚特旗綽勒銀珠米業有限公司是首批通過“蒙”字標認證的企業之一。對于標準在企業質量提升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企業董事長樸成奎深有感受:“有標準才有質量,在通過‘蒙’字標認證過程中,企業管理更規范了,員工素質也提升了,為我們的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市場監管部門的主動幫扶,點燃了我們進行標準化建設、加強產品檢測的熱情。”內蒙古科沁萬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海龍說,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市場監管部門專業指導其對標歐盟標準,起草了生態食品標準,“標準的提升,也有助于傳遞品牌價值”。
結合興安盟蒙藥產業的需求,內蒙古自治區藥品檢驗研究院(以下簡稱內蒙古藥檢院)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幫助當地企業解決新產品質量控制技術難題,優化提升檢驗技術,指導檢驗技術實踐操作,切實提高檢驗效率,推動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
“內蒙古藥檢院的幫扶,解決了我們很多燃眉之急”。內蒙古白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醫制藥)常務副總經理劉強說,近3年來,白醫制藥在內蒙古藥檢院的幫扶下,通過了小兒復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此外,內蒙古藥檢院還幫助白醫制藥攻克了“混合糖電解質注射液”中金屬鋁的檢驗技術難題。內蒙古藥檢院藥理室主任郝鋼介紹說:“這個項目對檢驗技術要求很高,如果測不出來,產品無法上市。我們幫企業制定了測試方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幫企業縮短了檢測時間,節約了試劑損耗。”目前,白醫制藥新增產值接近5000萬元,檢驗方法的改進讓企業每月還能節約檢測費用30萬元。
質量提升帶動企業效益提升,烏蘭浩特中蒙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沛光對此也頗有感觸。他以內蒙古藥檢院幫助企業完善松香酸檢驗方法為例,算了一筆賬:新檢驗方法縮短了檢驗周期,降低委托檢驗費用,一年可增加產品銷量20萬盒,增加銷售收入1500萬元,減少委托檢驗費用1.8萬元。
在幫企業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內蒙古藥檢院還推動一些行業共性問題的解決,不僅使本地的企業受益,也給蒙藥行業帶來了發展新動力。該院蒙藥室主任籍學偉說,1998年版《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中收有145個蒙成藥品種,因種種原因,該版標準錯誤較多,勘誤不及時,有的甚至是處方工藝錯誤,導致企業無法生產出合格產品。內蒙古藥檢院經過系統梳理,邀請業內及藥典委員會相關專家組織召開專家論證咨詢會,現已針對標準中123項錯誤向國家藥典委提出勘誤意見,推動了標準的修訂,保證了標準的科學性,保障了企業的正常生產。
一路走來,收獲頗豐,感觸良多。采訪調研組感受到,內蒙古市場監管部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為著力點,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正在匯聚起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我們相信,有了市場監管部門的全情投入,內蒙古特色產業發展將更興旺,人民生活將更富裕,祖國北部邊疆的風景線會更加亮麗。
(采訪調研組成員:劉忠學、彭燮、岳倩、李艷,圖片提供: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的“萬里綠色長城”。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切實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區、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諸實施的地方,內蒙古自治區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守望相助、開拓進取,落實新發展理念,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蒙”字標認證
為加快內蒙古自治區對區域公用品牌的規劃和建設,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開展“蒙”字標認證行動,致力于推動更多內蒙古自治區優質品牌與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蒙”字標認證是自愿性產品認證,通過“高標準+嚴認證+強監管+優服務”的方式,讓內蒙古綠色優質農畜產品品牌叫得響、立得住、走得遠。截至目前,“蒙”字標發布認證團體標準10項,涉及7類產業;“蒙”字標獲證企業9家,涉及牛羊肉、大米、小米、面粉等5類產業、80個產品品類;2022年新研制“蒙”字標認證標準32項、申報認證企業118家、培育企業142家。
“115”工作機制
“115”工作機制是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從產業具體環節向產業鏈條聚焦,助推綠色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
“115”是指1家技術機構深耕1條產業鏈,集聚市場監管部門、盟市旗縣政府、自治區相關廳局、高校和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5類資源,提升服務質效,服務綠色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累計出動專業技術人員602人次,深入259家各產業鏈企業開展調研,梳理產業鏈共性質量問題和企業個性化服務需求162個,篩選出對產業和企業發展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44個服務項目,已幫助各產業鏈的57家企業解決了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中國質量報》【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