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發展為經 以質量提升作緯
廣西南寧市編織質量強市秀美壯錦
□ 韋建強 馬繼穩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委、市政府以產業發展為經線、質量基礎提升為緯線,交織推進質量強市建設,守住質量安全關,推動產品、工程、服務、人居環境等各領域標準化、品牌化、高端化提升,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在“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安全要守住”的形勢下,質量強市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第11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南寧展館。
截至今年7月,南寧市市場主體增量、存量,有效商標擁有量、商標注冊業務受理量,有效發明專利和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數、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增量和在用總量,高端品質認證、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證書量等指標均在廣西排名第一。南寧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南寧市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2021數字化轉型百強城市”第44名,“2022中國活力城市百強榜”第48名,成為廣西首個“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為推動南寧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產業發展經線
(一)提升產業集聚力,推動工業振興
南寧市積極引入動力電池、鋁基新材料、紙業等重大項目,打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改變南寧市缺乏大工業的歷史的同時,積極加快工業品供給質量提升。
扎實推進自治區“十百千萬”質量提升行動,推動橫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區域質量提升,實現自治區主席質量獎推薦企業100%設立首席質量官,推薦12家質量提升示范企業;穩步開展重要工業產品、食品安全監管,完成99批次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組織食品監督抽檢,截至5月底,已完成食品安全抽檢監測5911批次。
加快推進“雙百雙新”“千企技改”項目,推動全市高成長性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215項,形成“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格局。目前,南寧市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自治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4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0家。
(二)立足優勢特色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南寧市以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為抓手,把示范區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實驗區和先行區,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該市已建成一批國家級農業園區,培育了多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功申報了“古辣香米”“馬山黑山羊”等9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南寧香蕉”“橫縣茉莉花茶”等10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將地理標志與旅游、文創、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蔬菜、水果、畜牧業產值均已超過百億元。據統計,2021年南寧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達606.76億元,在11個西部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5年,南寧市將加快形成一批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特色產業,形成一批龍頭引領、鏈條完善、集約發展的南寧特色現代農業體系。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公平交易稽查局執法人員現場查看涉嫌侵權的外包裝,并對涉案物品進行取證。
(三)錨定人居環境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保主體
一方面,南寧市積極打造綠色生態環境,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扎實統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百鎮千村”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創建。2022年上半年,南寧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6.7%,市區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17位,不僅繼續保持全國前20,還上榜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城市前20榜單;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市、縣兩級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穩步推進,成功入選全國首批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以及“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賓陽縣農村環境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入選國家第二批“EOD”模式試點。
另一方面,南寧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振消費。該市深化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改革,讓1.43萬戶企業享受到“一申即轉”的便利,15.07萬戶新辦企業體驗到名稱“一報即得”的效率,525家企業享受到“一照多址”的紅利;探索歇業機制,出臺全區首部市場主體歇業備案實施辦法,幫助暫時遇到經營困難的市場主體平穩度過“休眠期”;助力藥食同源通關便利化改革,13種藥食同源香料商品經南寧市市場監管部門審核批準后,即可在廣西所有口岸按食品屬性進口,打破過去此類商品在廣西只能按藥品進口的政策限制;發起“線下實體店無理由退貨”倡議,獲得南寧電子科技廣場、南寧百貨大樓、沃爾瑪等18家大型商超、400多個品牌、873家門店的積極響應,共同營造誠實守信、服務制勝、放心便捷的消費環境。主辦“33消費節”“啤酒節”等主題的促消費活動。在促消費穩增長若干措施和配套促消費活動刺激下,2022年多類商品實現正增長。限額以上單位22類商品中有13類呈正增長態勢,其中,家具、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商品零售額高速增長,分別同比增長140.7%和90.7%;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9.1%,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16.3%,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10.7%。
二、“十百千萬”質量提升行動緯線
(一)填補預制菜產業地方標準空白
5月31日,南寧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第一批預制菜地方標準《預制菜術語》《預制菜分類》《預制菜冷鏈配送操作規范》,助力南寧威寧投資集團、龍光生鮮、華晨物流等企業開展標準研究,發掘市場“藍海”。3項標準的發布,讓南寧預制菜產業備受關注,填補了目前國內預制菜產業地方標準的空白,是全國范圍內該產業術語、分類及冷鏈配送標準的首創,為南寧市預制菜產業規范化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積極聯系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企業、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召開專題研討會,共同研究構建預制菜產業標準體系框架,推進研制預制菜產業配套標準,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預制菜地方標準,引領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經開分局執法人員在一家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現場檢查。
南寧威寧投資集團、龍光生鮮的項目負責人紛紛表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場監管部門的積極推動、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指導,企業對預制菜產業發展充滿信心。下一步,將整合本地糧、果、蔬、禽、水產等原產地優勢資源,加快推進預制菜市場化、數字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爭取將南寧打造成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有影響力的預制菜產業高地。
(二)助力企業減“訴”提“質”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12315中心促進產品質量、維權服務“雙提升”。“十百千萬”質量提升行動開展以來,南寧市市場監管局12315中心堅持優服務、穩消費、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以減少消費投訴、激發消費活力為切入點,聚焦投訴多發企業、重點行業、在線消費糾紛解決(ODR)等方面精準施策,指導企業從源頭化解消費糾紛,促進產品質量、維權服務“雙提升”。目前,減“訴”提“質”成效初顯,全市ODR企業協商解決糾紛同比增長60.5%,ODR企業響應率100%,糾紛解決率達72%。
南寧市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對被投訴較多企業的指導力度,致力抓好產品質量和服務。12315中心以消費投訴問題為導向,主動深入企業一線,追根溯源、找準癥結。該中心工作人員先后兩次到南寧市某食品企業走訪調研,了解生產運營、品控管理等情況,幫助企業找準問題癥結及質量管理薄弱環節,提出改進建議;根據生產型企業售后服務欠缺的特點,“手把手”指導該企業制定售后工作規定、客服規范、投訴處理流程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售后機構、工作機制;引導該企業發揮廣西行業“領頭羊”作用,向消費者做出優質服務承諾,主動履行維權主體責任,對食品行業企業起到了良好的帶動示范作用。在市場監管部門的幫扶和指導下,該食品企業一季度投訴量同比下降56%。
12315中心還根據汽車、家裝建材、化妝品等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行業投訴舉報情況,圍繞這些重點行業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主動走訪廣西汽車流通協會、南寧市化妝品行業協會、廣西建筑裝飾協會等行業協會,詳細了解企業在開展維權工作中存在的難點、堵點,積極建立起與行業協會、協會成員企業良性互動的溝通橋梁,并結合協會、企業反饋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整改措施建議。同時,12315中心指導行業協會完善行業規范,發揮好糾紛“分流閥”作用,對簡單糾紛快速辦理、解決到位;加強行業自律管理,督促企業誠信守法;對今年新成立的汽車行業消費糾紛聯動調解室提供專業的調解指導,有效提高消費糾紛解決率。
此外,12315中心還定期開展“進企普法”活動,今年以來已開展維權普法課堂4場,給企業“充電蓄能”,為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提供有力支持;建立ODR企業常態化業務指導、溝通聯絡、督促督辦機制,通過指導、監督、激勵,持續推動ODR企業運行效能不斷提升。目前,南寧市有ODR企業130家,今年以來解決消費糾紛345件,糾紛處理響應率、按時辦結率均達100%。
(三)細化知識產權服務
截至今年6月15日,南寧市有效注冊商標總量達158574件,全區占比36.67%,居廣西首位。其中,上半年全市新增注冊商標14543件,新增數量列廣西第一。今年上半年,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商標品牌化進程。依托南寧高新區“一站式”服務平臺商標業務受理窗口強化服務職能,從規范辦理、優化服務入手,努力提升綜合業務水平;設計、印制《注冊商標的管理與使用》《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指南》等宣傳資料,對常見的商標注冊問題、認識誤區進行詳細解釋說明;通過組織培訓、走訪企業等方式,加大對商標知識的宣傳力度,推動有效注冊商標總量持續增長。
與此同時,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在南寧高新區、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掛牌成立了兩個商標品牌指導站,充分發揮商標品牌指導站公益窗口、宣傳陣地、聯絡平臺、專業輔導等作用,幫助各類市場主體解決商標品牌創造、管理、維權、市場拓展等方面問題,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助力南寧市各類市場主體在商標品牌領域實現量、質雙提升。
三、質量強市“壯錦”亮點突出
(一)青秀區強化“三力”建設質量強區,助推首善之區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南寧市青秀區以持續推進質量強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勇當強首府戰略排頭兵,先后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投資潛力百強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和“綠色發展百強區”。今年,各部門凝心聚力促成百億元比亞迪系列建設項目落地開工;培育11家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培育庫入庫企業爭創質量獎勵,入庫企業發動規模廣西第一;開通“青秀通·市監行政量化執法”App,為“網定格、格定責、責定人”的精細化監管提供了數字賦能,執法監管效能提升5倍;轄區質量工作考核排名居全市前列。建設質量強區已成為青秀區產業聚集、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生態宜居、城市治理、民生幸福“6個典范城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同心同向的質量技術支撐。
南寧市放心消費創建單位代表公開作出誠信經營的承諾。
1.樹標桿,打造“邕”系質量品牌,強化“品牌驅動力”。
青秀區充分發揮本區地緣優勢和名優企業云集長處,聯合相關部門主動上門悉心指導、定期回訪跟蹤,幫扶、培育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申報政府質量獎。近年來,轄區先后有5家企事業單位被授予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其中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兩家單位獲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廣西人民醫院等3家單位獲主席質量獎提名獎,獲獎數量在廣西排名第一。近期,推薦上報廣西電網等4家企業為第六屆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候選單位,推薦廣西美斯達工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為第五屆南寧市市長質量獎候選單位,在轄區各行各業中樹立了現代質量管理先進典型。
2.穩發展,夯實質量技術基礎,強化技術“推動力”。
一是大力推進標準化示范試點建設。青秀區加強對試點項目的日常管理和服務,根據標準化試點項目管理辦法及考核評估要求逐項指導項目落實落地。近年來,青秀區獲批創建國家級、自治區級農業、服務業標準化示范點和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10個,建設數量排全區縣區前列。
二是著力推進誠信計量試點建設。青秀區積極構建監管者、開辦者、經營者、消費者“多元共治”的市場誠信計量體系,以“巡查+服務”的東森鄰里市場模式,在6個全區誠信計量試點中,在轄區43個各型農貿市場6500經營戶中首個實現累計計量交易超110萬單“零投訴”。
三是強力推進質量認證建設。青秀區大力宣傳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基本屬性,精準識別企業申報質量認證需求和痛點,個性化提供推廣咨詢和指導。轄區企業現有質量認證證書3083張,占全區比重的11.03%,獲證企業數為1133家,占全區比重為12.12%,證書數量和獲證企業數均在全區各縣(市、區)排名第一。
3.保穩定,嚴守質量安全底線,強化安全“保障力”。
2021年7月,青秀區在廣西首推“青秀通·市監行政量化執法”App,在數字賦能執法監管下,推動案件辦結665件,執法效率增長392%。其中查處的南寧錦宏加油站銷售不合格柴油違法行為案件罰沒款54萬元,有力有效保障轄區產品質量安全。
(二)橫州市“一站式”平臺,服務支持特色產業發展
橫州市茉莉花產業“一站式”服務平臺,依托該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建設質量服務平臺,實現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并成立以高級工程師為骨干的平臺質量技術服務團隊,服務企業195家。平臺自建立以來,有機整合計量、標準等質量基礎設施資源,有效協同知識產權、品牌培育等創新資源,專注茉莉花及制品產業,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力度。
南寧市市場監管局經開分局工作人員在企業生產車間了解化妝品外包裝情況。
一是定產業發展門檻,圍繞茉莉花(茶)產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各一項,制定廣西地方標準5項。
二是補產業技術短板。橫州市通過組織企業參加培訓、深入企業宣貫、推薦企業申報等方式大力推行高端品質認證,累計獲得香港優質認證8個、香港綠色標志認證1個,50家企業獲102張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三是固產業運轉樞紐。橫州市開展企業計量服務,深入城北茉莉花鮮花市場駐場管理,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免費檢定計量器具等,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通過約談市場開辦方和收購方明確各自義務、備案和檢定計量器具、設置公平秤等一系列措施,督促從業主體履行主體責任,共指導花農2000多人次,接受咨詢3000多人次。
四是亮產業門面招牌。通過上門送政策、上門服務、上門解決問題等宣傳商標注冊,目前橫州市有效商標注冊量達3680件;組織用標企業參加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自治區發明創造成果展覽交易會、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等展會,推進產銷對接,提升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市場競爭力;實施“橫縣茉莉花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注冊類別30類茉莉花茶。目前該商標已在英國、烏克蘭獲得保護,將商標保護延伸至國外。
橫州市茉莉花全產業鏈實現了“全球10朵茉莉花,6朵來自廣西橫州”,并延伸到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飲、藥用、體育、康養等領域,年產值超過125億元。
(本版圖片由何正君攝)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