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喀喇沁旗打造硬果番茄產業“金色名片”
智慧農業譜寫鄉村振興質量新篇
□ 本報實習記者 胡錫豐
巍然屹立的馬鞍山,蜿蜒流淌的錫伯河,共同織就了綠茵為窗的喀喇沁。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內蒙古東南部,蒙、冀、遼三地交界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全旗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聚力發展肉牛、肉鴨、中藥材、設施蔬菜四大主產業,在此基礎上“抓產業、建平臺、促投資、創品牌”。2021年,全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4億元,同比增長8.6%,位居赤峰市第1位、自治區第10位。
喀喇沁旗王爺府鎮被譽為“中國番茄之鄉”,硬果番茄種植面積6667公頃。一個產業能夠做大做強離不開質量提升、品牌塑造和標準規范,在“赤誠峰味”品牌戰略引導下,喀喇沁旗精心培育喀喇沁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涌現出以王府番茄為代表的一批農產品品牌,獲得“赤誠峰味”品牌授權,喀喇沁農產品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番茄成為富農果
2006年,喀喇沁旗還鮮有規模化種植番茄,各家各戶主要以種植玉米等基礎糧食作物為主。在老書記楊玉星的帶領下,喀喇沁旗王爺府鎮上瓦房村從0.67公頃地開始,進行硬果番茄的大棚試種。“第一年種了0.67公頃,第二年種了1.63公頃,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和農業部門的技術幫助下,我們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楊玉星介紹說,“如今,僅上瓦房村的硬果番茄大棚就超過133.3公頃。”
一項產業想要真正成為富民產業,只靠大面積種植是不夠的,還需要多方資源的投入和支持。在人才方面,近年來隨著硬果番茄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喀喇沁旗引入北京幫扶的科研服務,首都的專業農業技術員定期到當地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同時建立院士工作站,請來北京的農學專家實地考察,傳授經驗。在技術方面,該旗不斷升級種植大棚的設施,完善種植技術,用滴灌技術完全替代過去的大水漫灌,在節水的同時保障作物正常生長。在資金方面,喀喇沁旗從最初推廣硬果番茄種植時每棚補貼2000元,到使用農村信用合作社資金給予幫助,每年可以為老百姓節約近千萬元。
目前,喀喇沁旗以硬果番茄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市場競爭中也具有相當優勢。因其緯度位置和獨特的大溫差氣候使果實口感更好,同時在種植中使用蜜蜂天然授粉基本不使用農藥,進一步提升了果實品質。硬果番茄也天然具有便于儲存易于運輸的特性,只需要在3℃-4℃的冷庫中進行打冷處理就可以保持7天新鮮,因此該產品也頗受港澳地區客商喜愛,甚至遠銷海外。喀喇沁旗技術員張樹林介紹說:“未來硬果番茄產業還將尋求與其他產業的結合點,不斷優化自身產業鏈。比如種植一季后的番茄秸稈,可通過喂牛的形式將其消耗,物盡其用。”
如今,喀喇沁旗的硬果番茄產業每年產值約15億元,僅此一項就帶動當地人均收入增加超700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喀喇沁旗在今年的一次普查中發現,該地區的戶均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7輛,進一步證明了硬果番茄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讓當地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紅火。
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落葉歸根,回饋家鄉,50多歲的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史明昌作為技術骨干,回鄉創辦了內蒙古地拓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拓農業),為當地提供智慧農業服務。2013年落地內蒙古喀喇沁旗王爺府鎮,2015年開始正式運作為當地農戶提供大數據與線上App服務,地拓農業正助力打通產業鏈條。“目前我們的App在當地已經有六七千個用戶,農戶可以在上面查看農業信息,農資企業可以查詢產品信息,客商也可以在App上直接對接。”地拓農業當地主要負責人于美娜介紹說。
智慧農業不僅直接帶動產業振興,同時也吸引了一批年輕人才回到當地就業。27歲的歐海光已在地拓農業擔任5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員,“我畢業于內蒙古民族大學農業學專業,主修的是農業生產、育種和田間管理,當我聽說家鄉的農業發展得這么好,正好我也是學農業的,就決定回到家鄉來,現在主要負責基地番茄育種的管理,同時將秸稈還田、智能灌溉等技術推廣到農戶。”
不僅是歐海光一人,在當地還有很多這樣返鄉就業的年輕人,智慧農業的引入一方面帶動番茄產業振興,另一方面也帶動鄉村人才振興,彌補了當地缺少鄉土人才的問題。
在智慧農業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引領性,喀喇沁旗硬果番茄產業從以前幾個大棚,已經發展到現在專業化的產業運作模式,從小農小戶成長到具有規模效益的階段,不僅展現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進程,也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