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平
當前,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事關我國對外開放。那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與食育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如何反思這場疫情,進而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的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如何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命題。其切入點是傳播科學營養、安全健康的理念,關鍵點是運用專業的知識吃出營養、吃出安全、吃出健康,落腳點是發揮大中小學(幼兒園)的功能作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啟示和警醒我們: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箭在弦上、勢在必行,亟需以食育為抓手,采取四個方面的對策舉措,從源頭上建構起不想、不敢、不需、不愿食用野生動物的邏輯鏈條和內在機制,教育引導人們吃出健康體魄、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一是盡快將食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完備,是加強食育的最佳方式。這是因為大中小幼學生群體是培育飲食習慣、培養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終生自我食育理念的最佳時段。更為重要的,能夠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進學生家長、進而帶動社會更加關注食育,促進整個社會形成科學飲食、安全飲食的良好風尚。因此,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應將食育盡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設相應的必修課程,培養具有高食育素質的教師,編制食品衛生安全手冊、食育教材、家長讀本等。通過建設食育試驗區、試點校等形式,使食育真正面向學生,面向學校,融入國民教育的各個環節,以此提升大中小幼學生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知水平,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讓食育知識、食育思維、食育能力、食育精神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
二是積極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是吃出來的,很多疾病也是吃出來的。與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富貴病”、食源性疾病、肥胖等,都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曾宣布:人的健康60%取決于自身和飲食結構。食育的匱乏,甚至缺失,使人們對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習慣缺乏必要的認識,種種不規律、不科學、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嚴重危害著國民健康。以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有利于倡導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科學理性的生活方式,從而使國民堅信食育對健康的有益性,使健康的飲食方式成為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終生生活習慣,最終達到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飲食思想觀念的目的。
三是借食育之機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見微知著,就小處看,文明用餐、節儉用餐、衛生用餐、安全用餐的用餐禮儀能夠體現出一個人良好的教養、涵養、修養;從大處言,反映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禮儀傳承和品德素養,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社會風尚。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在食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與就餐禮儀,弘揚感恩自然、敬畏生命的大善之心和謙恭敬讓、勤儉節約的大國之道,讓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形成互滲、互融、互通的文化共育體系。
四是遵循食物自然規律是食育的內在要求。野生動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捕殺、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顯然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加強食育工作、促進食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要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倡導一種敬天惜物的主流價值觀,充分認識食用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摒棄愚昧落后的飲食文化,深刻反思我們飲食觀念里的誤區和陋習,弘揚和發展科學健康的飲食文化,提升國民健康素質。
(作者為江西省政協常委、南昌師范學院教授)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