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真能保健嗎
——老年用品與服務市場質量透視系列報道之四
□ 本報實習記者 賈潤梅
堅持服用了半年多的高價“保健品”,居然只是糖果和固體飲料,起不到任何治療作用。近日,安徽淮南警方成功打掉一個專門針對中老年群體售賣虛假保健食品的詐騙犯罪團伙,抓獲嫌疑人26名,凍結涉案資金超2億元。
警方發現,該團伙幾乎每天以網絡直播方式,講授所謂的“養生課”,對觀眾進行“洗腦”,進而兜售他們的“保健品”。令人吃驚的是,很多受害者對此深信不疑,爭相購買。
近年來,五花八門的“坑老”套路讓人眼花繚亂,龐大的老年人群體成為詐騙分子的圍獵目標。
“‘一眼假’的東西,可老人就是深信不疑。”寧夏銀川市的楊女士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自己就遇見過推銷人員組建線上社交群,群里經常舉辦健康講座,打著“一品多奇效,吃了身體棒”的幌子,講授所謂的養生秘方和健康常識,但實際上都是為了兜售各種“保健品”。
記者嘗試加入這些社交群,但對方十分警惕,遲遲沒有通過。后來記者得知,只有由購買過“保健品”的老年人推薦,才能加入群組。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文指出,老年群體容易陷入“健康陷阱”,一方面是由于老年人自身科學知識較為缺乏;另一方面也因為犯罪分子手段狡猾,使老年人難以脫身。
一份來自于廣東省律師協會的材料顯示,當前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呈現出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特點,且已逐漸形成集返利、傳銷、詐騙為一體的混合型犯罪,極具誘惑性和欺騙性。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食品市場有不少壓片糖果、固體飲料類的食品產品,打著“保健品”的旗號,甚至借用一些中醫老字號招牌,通過精心“設計”產品名字的字體、排版等手段,誤導消費者將食品當成保健食品甚至藥品購買。
生活中,很多人常把“保健品”和“保健食品”混為一談,但它們并不一樣——一是保健食品有明確的法律定位;二是保健功能符合國家規定,并經國家行政主管部門注冊批準,受國家嚴格監管。
實際上,近些年,有關部門一直持續加大對保健食品“坑老”騙局的打擊力度。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表示,整治老年保健食品市場“坑老”亂象,不僅要強化市場監管,關注食品藥品安全,還要嚴格監管保健食品廣告,嚴把醫療廣告審核關口。
同時,李旻認為,要加大對于不良商家虛構保健食品療效,欺騙老年人高價購買來牟取暴利等行為的懲處力度。比如,符合詐騙罪規定違法情形,或者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犯罪的,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從嚴從重處罰。
全國政協委員、博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溫顯來建議,要按照“堵疏結合”的思路,一方面,要對保健食品市場實行嚴格監管,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守法、合規的健康食品企業做大做強。
結語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不斷增長,“銀發經濟”已成為朝陽產業。在發展“銀發經濟”的同時,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也不容忽視。我們通過老年旅游、涉老廣告、養老服務、老年保健食品這4篇報道,以質量視角進行調查,希望這組報道,有助于消費者選擇更高質量的老年用品與服務。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