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四川省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得到公眾廣泛支持和認可
□ 張 琦 鄭 靜
今年以來,四川省市場監管局堅持開門搞監管,走近公眾“辦好實事”,由省局統籌部署、省市縣三級局聯動實施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下達抽檢監測任務6000批次,其中省級完成任務1000批次,市、縣兩級執行任務5000批次。
為了把“你點我檢”這件公眾關注的實事真正辦到公眾的心坎上,今年,四川省市場監管局組織公眾“點選”抽檢品種,不僅全覆蓋普通食品,還重點瞄準省內公眾喜愛、日常消費量大的地方特色食品。各市(州)、區(市、縣)市場監管局聯動實施,多樣化組織開展活動,走進農貿市場、學校、超市、餐飲店等,使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更加貼近民生需求。截至目前,全省“你點我檢”共計抽檢1979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22批次,合格率為98.89%。
“品種是我們自己點的,結果自然也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對這樣的活動舉雙手贊成,也會積極主動參與其中的。”四川省市場監管部門組織實施的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得到了公眾的廣泛支持和認可。
今年,資陽市市場監管局緊盯外賣訂餐經營單位,針對外賣平臺銷售的早餐、奶茶、夜宵、中餐、火鍋等熱門消費餐飲食品,開展2022年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暨“資陽十佳放心外賣店”評選活動。活動依托大眾網App及大眾網的手機端、電腦端和微信公眾號開設專欄宣傳,利用“美團”“餓了么”“半小時同城”第三方外賣點餐平臺進行線上投票,在平臺主頁或商家第一道菜單頁面建立彈窗引導消費者。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消費者代表全程跟蹤抽樣全過程,邀請外賣騎手作為監督員參與入網餐飲服務單位質量狀況評分。活動結束后,根據抽檢結果和群眾反映,將對獲得“資陽十佳放心外賣店”的商戶頒發獎牌和證書,樹立示范企業,治理外賣行業。活動受到廣大外賣餐飲商家的支持和外賣消費者的關注,參與商家共計234戶,線上投票總票數達17.8萬票,活動瀏覽量為25.4萬次,綜合微信閱讀、App和網站的廣告展示等,綜合傳播量達50萬次以上。
瀘州市市場監管局依托瀘州智慧市場監管微服務平臺和“瀘州市場監管”官方微信公眾號,搭建了食品安全“你點我檢”平臺,作為“你點我檢”常態化工作陣地。該平臺建立了涵蓋蔬菜、肉類、飲料、奶制品等35個食品品種,瘦肉精、亞硝酸鹽、農獸藥殘留等40個檢測指標和全市126個鄉鎮(街道)范圍內的食品銷售、餐飲服務、單位食堂、學校食堂四大類別3萬余家經營主體的項目征集版塊,有效地拓寬了群眾選擇覆蓋面。群眾可通過該平臺自主選擇各區縣、經營主體和檢測項目等,在線提交食品抽檢訴求,市場監管部門根據群眾訴求定期開展抽檢并及時通過瀘州市市場監管局官網或微信公眾號公示抽檢結果,實現“群眾點單、政府把關、食安共享”的互動抽檢模式,不斷提升群眾參與食品監管工作的便捷性。
雅安市漢源縣市場監管局聯合漢源縣農業農村局,在漢源縣清溪鎮農產品交易市場內開展了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為廣大消費者和種植、經營戶提供現場檢測服務,消除部分消費者對“漢源甜櫻桃農殘超標”等問題的顧慮;同時也助推漢源甜櫻桃產業品牌發展,維護漢源甜櫻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倒逼種植戶大力實施甜櫻桃標準化種植,進一步從源頭提高品質,實現“雙贏”乃至“多贏”的目標。
成都市金牛區和德陽市旌陽區市場監管局結合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堅持開展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了解掌握公眾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增強專項行動的靶向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推動了專項行動走深走實。
綿陽市和達州市市場監管局“你點我檢”與監檢聯動結合,在“你點我檢”活動開展現場,抽樣人員與監管執法人員協同配合,仔細查看被抽樣單位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現場加工環境及防疫措施落實情況等,以此探索創新“監檢聯動”機制,使食品安全“你點我檢”功能作用得到延伸和放大,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目標的落實落地。
此外,廣元市朝天區市場監管局“一竿子插到底”,將“你點我檢”活動下沉到鄉鎮,會同中子鎮人大代表抽取了公眾點選的月餅產品。阿壩州市場監管局聯合馬爾康市市場監管局在馬爾康市城區開展了食品安全宣傳周暨“食品安全‘你點我檢’四進(進學校、進企業、進超市、進農貿市場)”專項主題活動,并邀請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家委會代表和新聞媒體記者全程“點”抽自己關注和期待的食品類別,觀摩、體驗食品抽樣檢測全過程,為公眾營造明明白白、放放心心消費的環境。眉山市市場監管局公開承諾將常態化開展“你點我檢”活動,并廣泛接受公眾監督和指導,不拘一格吸納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建議意見,把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力引導轉化成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監督力,全力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下一步,四川省市場監管系統將持續開展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全年活動“不打烊”,使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成為監管部門與消費者、經營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和聯絡紐帶,更大程度地推動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