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茜
“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其戰略意義不僅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更在于對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實現數據的“增值”。
如何運用大數據促進出版產業信息化轉型與發展是每一個從業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數字化出版離不開大數據
數字化出版不僅是將紙質的書或期刊轉變為電子版,更涉及到出版流程數字化、出版物數字化、信息服務數字化等多個方面。進入全媒體時代,移動終端(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的普及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途徑,改變了閱讀習慣。因此,出版企業需要將內容進行快速拆分與整合,通過不同的終端,以不同的形式推送給讀者。這個過程需要處理大量數據,以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之間的數據融合,復雜程度較高。出版行業必須借助大數據技術針對不同的閱讀終端進行出版物的差異化開發。
大數據技術特別適合根據市場的銷售信息與反饋數據對讀者(客戶)的需求作預測。比如,運用大數據對產品前景進行分析,預測什么書、刊會受到市場歡迎。再比如,以用戶需求為基礎,創造出新的出版模式。像磨鐵出版社在不違反各項規定的前提下,通過用戶出資、投票的方式選出支持度高的內容進行出版。
除了內容生產環節外,運用大數據及電子二維碼、定位與導航等技術還可以實現高效、精準、科學的出版物物流管理。
數據環境影響出版物營銷
自2010年以來,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出版業提供了海量數據。無論是微博、微信、QQ,還是抖音、知乎、貼吧,也包括像豆瓣這類的社群網站,每一秒鐘都在產生海量數據信息。對于出版業來說,社交媒體可以提供用戶數據,預測潛在用戶,獲得原創性出版資源,同時也是社會化營銷的重要途徑。
電商的大數據可以比較精準地抓住每一個用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可以勾勒出用戶大概的年收入、購買商品的指向性等等。出版企業能通過交易記錄了解市場的靜態信息,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偏好與閱讀習慣制定多元化的營銷方案及后續服務。
另外,數據共享與交易是出版企業獲得外部數據的主要方式,數據交易市場的繁榮也為出版產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數據環境。
強化“數據即資產”的理念
大數據時代要求出版企業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實現了消費者從“讀者”到“用戶”的轉變,使讀者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跳躍升級為信息的創造者。這要求出版從業者樹立起“用戶至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大數據背景下的出版企業依然具有傳統出版形態的功能與作用,肩負著內容生產與信息服務的重任。除了對策劃選題的把控、對文圖的編輯之外,與用戶的溝通能力也提升到新的層次。“數據即資產”的核心理念更要求出版業者要具有:數據收集與分析的能力、數據可視化處理的能力、與數據專員交流的能力以及利用數據分析成果的能力等。
大數據技術擴大了出版企業數據部門的工作范圍,從對出版物的電子化處理、運營數據的儲存擴大至對出版流程的各個環節提供數據支持。在內容策劃環節,利用社會熱點與用戶偏好為編輯部門提供出版建議;在生產環節,利用市場預測數據為生產部門印刷數量的設置提供參考意見;在銷售環節,利用對不同用戶類別與偏好的分類為銷售部門提供銷售思路。像美國的《紐約時報》等新聞出版集團以建立數字新聞部的方式將數據技術部門與內容編輯部門合二為一,以此實現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新聞出版。因此,出版企業應當積極促進編輯、銷售與數據各部門之間的交叉協作,從而實現大數據對出版產業的有效助力。
(作者單位: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有限公司)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