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狂歡節就要到了。跟往年一樣,各大電商平臺提前很多天就開始進行各種促銷活動,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也做好“事前”工作,提醒平臺商家規范經營。如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近日召集全市重點電商企業就“雙11”促銷活動進行合規指導,并發布《“雙11”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指導書(2022)》,向電商企業提出8個方面的合規要求。
經過多年規范治理,目前國內網購環境已經大為改善,消費者網購滿意度不斷提升。不過,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的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尤其圍繞價格問題產生諸多糾紛,消費者權益受損情況比較突出。“促銷活動付定金時,顯示總價129元,結果付尾款后卻是179元”“9600元的連衣裙15天內調價竟降價一半”“直播間下單,商家以不符合免定金條件拒絕退定金”……在一些投訴平臺上,不少用戶吐槽購物多花冤枉錢的經歷。
新浪黑貓投訴平臺與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1年“雙11”消費投訴數據報告》顯示,有25.4%的消費者認為“先漲價后降價商家套路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在購物大促期間監測到的負面信息中,關于價格促銷的負面信息位居前列。上海出臺的合規指導書對平臺企業提出8個方面的合規要求,其中第一個就是“促銷規則要更加透明、簡單易懂”,不玩促銷套路,禁止采取虛假打折、虛假標價等違法方式開展促銷。
平臺商家之所以喜歡玩價格游戲,根源上是其逐利本性,但從現實環境看,也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難處”。電商剛興起時,線上銷售的商品因減少了中間商環節及省去了店面費、人工成本等投入,售價比實體商店低不少,而價格優勢也成為贏得消費者的重要原因。但隨著電商快速發展,線上經營者越來越多,其價格優勢被逐漸稀釋。另外,在電商發展早期,平臺企業為了吸引客流,其引流費用較低,但當平臺發展進入存量期,商家集中在頭部平臺爭奪用戶時,這些平臺的流量費用就會不斷推高。商家要想在平臺獲得更好的“展位”(排到平臺瀏覽頁的前面),就必須加入競價,花更多的成本買流量引流。如果不這樣做,絕大多數網店在做完“朋友圈”生意后,很難培養新顧客,很快就會撐不下去自行關門。與此同時,電商平臺搞“6.18”“雙11”“雙12”等促銷活動都會要求商家參與進來,如果降價幅度沒有達到平臺的要求,商家的曝光量將會降低,甚至上不了會場活動,全年業績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被迫降價成為一些商家的割肉之痛,而有些不想因為降價影響到利潤的商家,會采取先漲后降、虛構原價等手段鋌而走險。
由此看來,商家玩價格游戲確有難言之隱。然而,商家再怎么難,也不能違反法律法規規定,不能損及消費者權益,這是一條不能逾越的底線。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作為商品與消費者見面的重要一環,價格真實與價格誠信的缺失,將不斷消耗消費者對品牌的良性感知。各種價格游戲,不過是平臺促銷過程中基于流量爭奪、數據變現思維的常規套路,卻也體現出電商或品牌多輪促銷大戰后的營收焦慮和創新乏力。事實證明,低價引流宰客的打法盡管可能短期奏效、一時獲利,但這種肆意圍捕消費存量、透支商業誠信的做法,不僅觸及監管紅線,更是對品牌商譽的輕慢、對消費者相關合法權益的無視。而無節制、無底線的價格戰,最終將打破價格合理與質量保障之間的平衡。
玩價格游戲是一種短視的危險行為,玩出問題,不光監管部門要管,消費者也會拿起法律武器維權,還會用腳投票,如此,平臺商家或將付出付不起的代價。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