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波
2003年《認證認可條例》發布實施以來,我國認證認可事業快速發展,認證檢測行業“質量管理體檢證、市場經濟信用證、國際貿易通行證”的作用顯著,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整治認證檢測市場,從嚴治理“虛假、不實”行為,較好地保證了認證檢測行業健康發展。但在現實中,還存在一些簽名不規范問題,影響公正性,干擾認證檢測行業規范發展。
簽名是保證認證檢測結論權威可信的必備環節。簽名,即自己寫自己的名字,表示同意、認可、承擔責任或義務。認證證書、檢驗檢測報告都要由簽發人簽署,簽名是報告證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一些國家,認證證書、檢驗檢測鑒定報告只有簽字,沒有核發單位公章;客戶也是只認簽名,不認公章。我國認證檢測相關法律法規、基本規范中,都對授權簽字人作了明確要求,確定了其權利義務和地位作用。相關規則、手冊、程序文件、標準、制度、作業指導等,也都對認證、檢驗檢測各環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職權劃分,明確其責任和簽字要求。
有效的簽字簽名不僅是認證檢測報告、證書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標志,也是認證檢測活動真實性的效力源泉,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認證檢測活動涉及抽樣、收樣、制樣、流轉、檢驗、審核、報告以及備樣處置、客戶監視等眾多環節,技術記錄和質量記錄都要求簽名留痕;簽訂認證檢測合同協議,修改變更認證檢測結果,確定合同生效時間地點等問題,都需要相關人員簽署姓名和簽發時間。然而,認證檢測機構經常跨省市審核,工作場地分散,人員難集中,個體或獨立作業常態化,安排現場簽字和紙質材料收集非常困難,且成本也較高。由于機構對使用的認證、檢測業務管理系統和密碼賬號管理不嚴,導致“簽名圖片”滿天飛,該簽字的地方不簽字,修改文檔也不留痕,記錄真實性難溯源。有的認證機構把工作人員簽名的圖片摳下來,隨意貼在認證記錄中,甚至直接偽造認證檔案。
為改變這種情況,在認證檢測領域推行電子簽名,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電子簽名是與簽名簽字等效的電子數據。使用電子簽名、電子文檔保留相關記錄,不僅可節約成本,還能大大提高效率。
使用電子簽名記錄助力認證檢測行為真實有效。電子數據具有信息傳輸便利、文檔記錄易修改、聲像記錄真實等特點,可有效解決認證檢測現場難復原的問題。從近年來全國各地“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發現的問題看,認證檢測檔案記錄涉嫌不真實問題的比重較高。在市場監管總局實施“認證到”簽到打卡程序后,審核人員不到現場的問題得到根本改觀。但要實現現場記錄、如實記錄、本人記錄、多樣性記錄等,還應當對認證檢測系統進行升級改造,把PC端、移動端和數據中心同步起來,使整個認證檢驗檢測過程能動態時時傳送。這樣不僅能讓機構能時刻掌握認證檢測人員動態,實現認證檢測活動公正透明,還能對其活動進行有效監視,有助于縮減認證檢測時間,提高認證檢測效率,并避免和防范認證檢測風險,確保認證檢測活動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增強公信力和說服力。
推廣可靠電子簽名有利于提升行業非現場監管效力。在對認證檢測機構的日常監管中,經常會發現無效簽名、不規范簽名、冒名簽名等問題,由這些不規范的簽名引發的糾紛,往往責任難認定、證據難收集、爭議難解決。近年來,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強非現場監管,強化“互聯網+智慧監管”,推行電子證照、電子審批等智能服務,以實現監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事不擾”,這更需要加強對認證檢測行業的有效監管。認證檢測活動對現場和過程記錄的要求較高。市場監管部門對產品、過程、管理體系等合格評定對象進行聽、查、看、考、測等現場活動,持續時間不長,認證檢測活動一旦結束,現場多難以復現。對認證檢測機構的監督檢查,也多為對機構保存的認證檢測檔案材料進行抽查,如果審核、檢測過程記錄不完整,很難復原認證檢測流程,也難以實現對認證檢測的全過程監控。推廣使用可靠的電子簽名和電子記錄,就可以實現認證檢測過程的虛擬實景再現,對數據和簽名的任何修改都保留更新記錄,從而實現對認證檢測活動的全過程監管、非現場監管,減輕基層監管人員工作壓力,提高市場監管部門服務監管水平。
推進擴大電子簽名應用促進認證檢測自身創新發展。認證檢測的目的是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國認證檢測行業在與國際接軌融合發展的同時,也積極開拓適應國情的新項目新領域。比如,在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的基礎上,推出一批國推自愿性認證,放寬了非現場審核的要求,對國外的WELL健康認證等進行本土化改造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認證檢測項目老舊、方法過時、模板不足等。隨著電子信息產品、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企業生產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服務質量明顯提高,作為提供認證檢測服務的第三方合格評定機構,必須著眼認證檢測對象,改進服務標準和質量,創新模式、簡化流程、優化環節、降低風險,增強從業人員能力,提高社會公信力,更好地適應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好“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作用,努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
《中國質量報》【工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