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丁 瑩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企業競爭力攀升,以及國際地緣競爭加速的原因,中國企業加深國際化進程的必要性日益凸顯。同時,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與跨境出海交易熱度逐漸增長,跨境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占比持續攀升。
近日,貝恩公司發布《合作共贏,筑基固本:2024中國企業出海最新研究與洞察》(以下簡稱“報告”),剖析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投融資挑戰,解讀如何建立產業布局“韌性”等核心話題,結合先行企業的實踐經驗,分享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出海產業升級
根據貝恩的統計數據,2023年的企業出海資金量相比于2022年增長11%,企業數量增長23%。2023年,在大規模企業并購與私募股權投資中,有近一半涉及出海。其中,科技與云服務、高端制造、醫療健康、能源資源是中國企業出海投資的主要聚焦行業。科技與云服務、醫療健康占比逐漸提升。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工業品、制造和汽車業務主席劉湘平表示,疫情前利用本土企業在基礎設施、生產能力方面的比較優勢,中國推動企業“走出去”,尋求傳統制造業發展。疫情等復雜形勢推動中國企業出海產業升級,科技信息類與醫療健康類標的占比大幅增加,反映中國企業產業升級的內生要求與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靈活戰略調整。
報告顯示,隨著國際局勢變化和亞洲區域多個自貿區的順利簽訂及關稅減免等優惠政策,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海外投資的目標重新轉移到亞洲地區,其中東南亞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首選投資目的地。歐洲市場購買力較強,且孕育了發達的先進制造運輸、醫療健康行業標的,因此仍吸引眾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其中以英國、德國、波蘭和荷蘭為主要目的地。
資產形態轉向
2023年,貝恩曾發布《從“走出去”到“全球化”:中國科技/高端制造企業加碼國際化戰略白皮書(2023)》,總結出3種出海企業形態: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有中國根基的全球企業。
疫情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從“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的輕資產模式轉向“有中國根基的全球企業”的重資產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更多端到端的本地孕育模式及相應的投資和資本合作需求,而企業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加碼。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和兼并收購業務主席周浩認為,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并購時需要更加關注目標市場的政治、法律和監管環境,及時調整投資策略,保持靈活性和適變性。在投資地區上應探索新的投資地區,進行多元化布局。同時,投入資源進行深入的目標市場調研,借助專業團隊的幫助將投資并購作為公司核心戰略的抓手并依此制定交易標的篩選標準,最大化為公司創造價值。
另外,周浩指出,高質量的盡職調查也有助于客觀評估交易標的價值,深入理解目標市場/行業,對投資戰略和交易主題進行檢驗和調整,提早準備投后的整合和管理計劃。制定詳細整合計劃,成立具有高效領導力的整合團隊,重視企業文化的融合,盡可能減少對原有基礎業務的損害。
“韌性”布局面臨挑戰
在加碼國際化的進程中,企業思維需要轉型升級,其中在產業布局層面,面對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需要兼顧的戰略重點日益增多,尤其是提高韌性(企業的韌性,是指在遭受突然災害沖擊或在某種持續的慢性壓力下,企業生存、適應和恢復發展的能力,是一種根據環境靈活適應或者及時調整的能力)。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高科技業務主席成鑫表示,中國公司的“韌性”布局面臨從戰略規劃到落地的獨特挑戰,需要審時度勢的思考和取舍和落地階段量身打造的精心管理。對于當前及未來的產業布局,企業除了要繼續關注降低成本、減少庫存、改善服務和產品質量等傳統戰略重點,還需要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多源采購和價值鏈監控來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并兼顧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建設和投入。
盡管面臨多目標的權衡取舍,企業必須通過快速響應打造韌性產業布局,建立企業競爭力,敢于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從全鏈路視角對齊供布局戰略與企業整體目標。通過借鑒一流企業的成功經驗,貝恩梳理出了五大制勝要素:正確理解和完整評估長期投資回報,在分析中考慮到隱性成本和韌性的潛在收益;找準平衡點,有舍才有得。借力數智化手段進行終局推演,將產業布局和長期商業計劃緊密相連,緊盯市場變化持續更新數據;大膽行動,小心求證,在不斷變換的條件中立于不敗。在所有選項和方案中,要綜合成本和實施難度,制定計劃分步執行結構性的調整。利用潛在的業務機會、收入增長來調動企業整體積極性。在海外布局時,充分利用當地的激勵措施,以彌補地緣政治導致的額外成本。
報告指出,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在“走出去”到“全球化”的征途上,機遇與挑戰始終并存。對于這道新時代的“必選題”,企業能否建立產業布局的“韌性”,在持續推動開放合作的同時積極構建完整的投資并購策略,借助資本力量打造新的增長平臺,都是企業成功出海的制勝因素。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