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奶供應過剩與價格持續走低交織
奶酪或將成為行業轉型發展突破口和“蓄水池”
本報記者 何 可
今年以來,中國奶業去庫存壓力仍在繼續,原奶供應過剩與價格持續走低交織,行業步入轉型陣痛期。
7月3日,第15屆奶業大會召開,在這個被譽為行業“燈塔”的盛會上,多位業界專家與龍頭企業代表不約而同地將奶酪視為乳業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認為大力發展奶酪產業是調整乳業結構、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路徑和抓手。
近年來,中國奶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調整與挑戰。
“2024年上半年,全國每天壓縮近4500噸原奶,去產能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李勝利在奶業大會上表示,全行業要繼續適當壓縮奶牛產能,預計“增加淘汰成母牛約30萬頭,每天減少8000噸奶才能大幅緩解產能過剩”。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5月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也佐證了這一行業現狀:國內生鮮乳價格已連續27個月同比下降,下降持續時間為2010年以來最長的一次。該份報告也提及,受前兩年產能快速擴張、生鮮乳產量增加和奶類消費低迷的影響,預計國內生鮮乳收購價呈下滑趨勢。
“中國奶業面臨著2008年以來的最嚴峻挑戰。”奶業大會期間,有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如此定義當前行業形勢。與會專家也指出,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國內奶業品類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和產業鏈韌性較小等因素,導致中國奶業總是處于被動應對的不利局面。
記者注意到,大會期間,包括妙可藍多、伊利及蒙牛在內的多家乳品企業紛紛展出最新奶酪產品并進行市場推介。這種“利用中國原料奶生產中國好奶酪”的做法,對于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方向。
據了解,奶酪作為深加工的乳制品,其儲存周期更長,更利于穩定消耗原料供給,這一屬性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放大奶制品價值,對產品出現季節性過剩等問題形成調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奶業協會代理會長沈建忠表示,奶酪是調整乳業結構、滿足高品質生活需求的必然選擇,奶酪行業的發展對促進乳制品新消費意義重大。
“中國奶業升級發展需要新動能、新路徑和新洞察,奶酪對乳制品的生產加工具有‘蓄水池’作用,是解決上游奶源過剩的新思路。”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處長衛琳表示。
但是,不同于西方的奶酪消費場景多在餐桌,中國奶酪一開始就走上了零食之路。這種中西方的對比,也為中國奶酪產業發展指明了“大拐彎”的新路徑——要更高頻次地進入消費者餐桌。
“奶酪不僅僅局限于零食屬性,而是具有明確功能性價值的高端營養品,這是奶酪與其他一般性食品的重要差異。”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王瑛瑤表示,每天攝入一定量的奶酪有助于身體健康。
中國奶酪品牌龍頭企業妙可藍多創始人、總裁柴琇表示,奶酪產品由“單一大單品”向“構建多元奶酪產品家族”轉變,奶酪消費人群由“兒童”向“兒童、青年、中老年各年齡段人群的全覆蓋”轉變,是中國奶酪轉型突圍的必經之路。
“整個奶酪行業還應該實現‘差異化經營’。”柴琇表示,要加大在原制奶酪領域的研發和投產,打破奶酪原料高度依賴進口的格局,提高對國產原奶的利用率,穩定上游原奶產業的供求關系。同時,學習國外奶酪產業的成熟技術和發展經驗,讓奶酪成為全民喜愛的健康食品。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