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質量管理起源于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末期,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工業革命催生了規模化、標準化,由此開始探索質量和質量管理對生產、產品的影響。
發達國家的質量管理可以追溯到1951年日本設立戴明獎。之后,日本在1962年首創了QC小組,QC小組活動受到世界的青睞。
其實,發達國家都經歷過一段質量振興的歷程。為了激勵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質量獎。例如,美國1987年設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歐洲1992年設立歐洲質量獎,也由此誕生了休哈特、戴明、朱蘭、費根堡姆、波多里奇、克勞斯比等一批國際著名質量管理大師。他們思考質量理念、探尋質量管理模式,并應用推廣到企業生產、經營,帶領企業、國家走上了質量強企、強國之路。
“質量意味著不斷追求卓越。”質量管理大師們的思考至今仍在影響著質量管理者們。
2012年,我國批準設立中國質量獎,陜西2010年設立“陜西省質量管理獎”(之后被稱為“陜西質量獎”)。從最初被認為與質量獎要求差距太大,到更多企業開始全面導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積極爭創質量獎,陜西的企業經歷著認知的升華。
為助力企業持續提升,陜西省市場監管局努力搭建平臺,采取編寫教材、舉辦培訓、現場交流、經驗分享、表彰激勵等多種形式,激勵企業探索質量管理模式,提高質量競爭力。
政府搭臺、企業實踐,先進質量管理模式的引入,激發了企業的共鳴,也激發了企業學習、追趕的激情。
正如陜西斯瑞董事長王文斌所說:“我們的客戶都是世界500強企業,都是所在國家的質量獎獲獎企業。我們只有靜下心學習最先進的質量管理,才能贏得世界500強的認可和尊重。”
堅守質量第一的信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陜西企業積極爭創中國質量獎、陜西質量獎;秉承對質量的執著,企業賦予首席質量官們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他們把爭創的過程作為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提升質量競爭力的措施和方法,作為融入世界產業格局、贏得認可和尊重的態度;實踐中深刻反思、總結、推廣質量管理模式,并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惠及供應鏈產業鏈,企業、產業和每一位員工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我國唯一大中型軍民用運輸機、中遠程戰略轟炸機研制基地,始終強化質量管理,企業實踐探索的“面向全產業鏈高效協同的大飛機‘騰飛’”質量管理模式,推動了企業全面提升。該公司總經理韓小軍說:“把‘質量是責任,質量是生命,質量是勝算’的價值觀融入了每位員工的‘基因’中,形成了‘一次做對持續改進’質量文化,構建了‘六統一’異地協同制造體系,在質量管理和技術領域遵守統一規則,保障大飛機高質量均衡交付。”
“基于全流程結構化大數據的精益航天卓越‘智’造模式”,是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的實踐總結。在這個模式下形成的基于對發動機裝配、焊接等全流程的工藝參數全面量化控制,凝練成“量化控制六步法”,這一方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內部得到推廣。
陜汽集團推行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簡稱“四新”)為引領的雙循環智能質量管理模式,讓質量管理貫穿了產品全生命周期、客戶運營全過程。所建立的11個二級菜單、44個功能模塊,鏈接了產業鏈上下游近2100家相關方應用,依據場景搭建及分析模塊,實現了對細分市場、客戶群體、工況等多維度下車輛運行分析,達到精準質量改進。
“產品樹質量管理模式”是陜西斯瑞20年深耕材料領域的總結,也寓意著希望有堅實的質量之根,促進產業枝繁葉茂。這一模式調整了企業布局,實現了“從與世界先進制造為伍”到“與世界先進制造并跑、領跑”的蛻變。企業生產設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高強高導銅合金等產品讓企業成為世界技術的引領者,不僅完全替代了進口、降低了成本,同時確保了我國重點項目的安全運行。
“真正的質量管理需要從高層到基層每個人的參與和貢獻。”隆基綠能總裁鐘寶申在企業中多次表述自己的觀點,“企業戰略的執行要靠每一位員工,是他們決定了過程的質量。因此,我們致力于創立高度透明、自由發言的企業文化,追求每一個人的聲音被相應的組織聽見并有回應。個人能力能夠得到正確的評估和認可,這一點非常重要。”
鐘寶申認為:“質量管理既要創造價值也要傳遞價值。以可靠的產品質量為基礎,讓客戶持續感知到我們對客戶需求和利益的關注,繼而在客戶心目中樹立差異化的品牌質量形象。”
在第二屆陜西質量大會召開之際,回望這些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陜西質量獎的企業的質量管理模式和質量發展經驗,我們認識到,追求卓越沒有終點,只有不斷推動質量提升,才能做優、做強民族品牌。
(本版稿件由陜西省市場監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