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臺
□ 胡立彪
北京市教委近日發布消息顯示,近年來,兒童智能手表在發展中伴隨的隱患備受關注,回答問題離譜、播放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誘導學生充值游戲……在學生中越來越普及的兒童智能手表,頻頻爆出問題,令家長擔憂。對此,北京市教委呼吁,要多方合力守護兒童“腕上安全”。
兒童智能手表剛剛出現時,其主要功能是通話和定位。經過多年發展,兒童智能手表不斷升級,逐漸加入拍照、健康監測、支付、交友等諸多功能,儼然成為一款智能“穿戴設備”。功能日益強大,市場也迅速拓展。在我國,兒童智能手表的普及率達到30%以上,大約每3個兒童之中就有1個佩戴兒童智能手表。全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有1.7億人,這意味著兒童智能手表的銷量已達到5000多萬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市場規模以超過20%的年復合增長率持續增長,預計到2026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276億元。
市場快速增長,往往伴生亂象。兒童智能手表開發的起點是安全,在通話和定位之外不需要太多功能,為降低對兒童的吸引力,它在設計理念上甚至是“反智能”的。然而,兒童有好奇、好玩的天性,他們對兒童智能手表有多功能的期待。一些廠商看到這種“市場需求”和“商機”,于是違背原初的設計理念,對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進行“過度開發”,以高端化和差異化提高產品力,以至于大大超出需要,將其發展成“腕上手機”。兒童智能手表“手機化”不僅分散兒童的學習注意力,還可能誘導他們沉迷其中,影響身心健康。專家指出,一些自控力差的孩子,可能會因過多關注智能手表的社交、游戲而忽略學業,甚至產生攀比心理;部分智能手表內置的游戲誘導兒童充值消費,可能導致他們形成錯誤的金錢觀;智能手表實時定位、高清攝像、人臉識別等功能越多,越容易造成隱私泄露,增加兒童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兒童智能手表市場亂象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關注。7月,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將兒童智能設備作為重點整治的6個環節之一,并明確列出“設備自帶App包含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以積分排行、功能解鎖、背景更新等為名,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等重點整治問題。1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也要求,專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終端產品應當具有有效識別違法信息和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權益、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便于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等功能。
兒童智能手表應當是讓少年兒童通向美好數字生活的橋梁,也是幫助家長督促兒童健康成長的工具。面對目前兒童智能手表存在的一些問題,顯然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應該采取“疏”的方式,引導商家、家長、兒童等各相關方理性看待兒童智能手表這一數字工具,把握好生產和使用的“度”,共同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數字環境。
在監管層面,矯治對兒童智能手表的過度開發,既需要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也需要完善行業監管配套措施。要通過嚴格的前置性審核、技術性管制和政策法規約束,綜合性遏制兒童手表的“智能過頭”問題,保護好兒童的信息安全。在生產層面,相關企業設計兒童智能手表產品,應以守護兒童身心健康為導向,優化產品功能,不能一味追求利潤,過多開發不利于兒童成長的娛樂軟件。在家長端的設置上應該更加精細化,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設定不同的使用規則。家校應協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注重培養多元興趣愛好,提供“線下社交”機會。家長要理性選購兒童智能手表,注重通話、安全等基本功能,不攀比高端化,并引導孩子正確、適度使用兒童智能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