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國產葡萄換上洋外衣價格相差10倍”話題日前沖上熱搜,國內水果市場造假現象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近日央視記者在水果市場調查發現,一些商家售賣的貼著進口標簽的高價水果并非真的來自國外,而是由國產水果“貼牌”假冒。國產“陽光玫瑰”葡萄市場售價一般在每千克12元至20元,而宣稱為日本進口的禮盒裝“陽光玫瑰”葡萄售價高達每千克130元。
在懂行的人看來,這些所謂“進口水果”都是一眼假,很容易識別。根據我國相關法規規定,進口水果必須經海關檢疫獲得動植物檢疫許可證方可入境銷售。海關總署9月發布的《獲得我國檢驗準入的新鮮水果種類及輸出國家地區名錄》顯示,日本目前予以準入我國的水果品類只有蘋果和梨。顯然,當下國內市場上所售號稱日本進口的葡萄均有問題,不是假冒即為非法入境。
問題是懂行的人并不多,而喜歡高價洋水果的消費者卻并不在少數,這就給造假者制造了機會。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洋水果造假涉及的水果種類很多,造假手段也多種多樣。除以國產水果“貼牌”冒充進口水果外,還有一些商家在水果的產地和規格上造假。比如,有商家撕掉橘子上原來貼的“SWEETS”字樣的標簽,換上“2PH”“CITRUS”字樣的標簽,這樣就將來自南非的橘子“變成”了來自澳大利亞,市場售價會提高5倍以上。又如,來自同一產地的進口車厘子,規格不同售價也不同,3J的500元/箱,2J的450元/箱,有的商家將3J的標簽貼在2J的箱子上,每箱賣480元,換一下標簽就可每箱多獲利30元。
按照相關規定要求,進口水果包裝上須用中文或英文注明水果名稱、產地、包裝廠名稱或代碼等信息,消費者可以此辨別水果身份。如果商家無法提供相關證明,就可以判定其所售進口水果為假冒貨。不過,由于我國目前對進口水果產品標簽管理尚不規范,缺乏統一的強制性要求,致使一些不法商家鉆了空子。水果產品上粘貼的進口標簽,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仿造并不難。目前在一些電商平臺可以找到出售“進口水果標簽”的店鋪,假標簽售價都很便宜,10元就能買到6000貼商標,且樣式繁多,產地是“新西蘭”還是“美國”,隨便挑。
當然,不良商家鉆空子,在假洋水果上做文章,也有一種消費需求支撐。具有一定水果知識和消費理性的人都明白,水果的品質與產地直接相關,并非進口的一定就好,有很多國產水果尤其是一些地理標志產品,不管是在營養價值上還是在口感上均不輸給國外產品,甚至優于進口同品種水果。進口水果由于加入更高的運輸成本、保鮮技術花費和關稅等,進入終端市場的售價較國產水果也要高出不少。高售價加上“洋身份”,讓一些消費者產生誤讀——“進口水果就是好”,于是他們對進口水果大加追捧。這種心態被一些不法商家拿捏,玩假洋水果的套路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不法商家假冒進口水果行為不僅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還構成不正當競爭,擠壓了正規商家的生存空間。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法規標準,加強市場監管,嚴格核查進口水果的各種手續,發現不法行為及時查處。對于涉嫌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行為,司法部門也應加大打擊力度。電商平臺要把好關,嚴格核查售賣進口水果標簽商戶的資質和相關商品信息,將有問題的商戶清出平臺。
消費者面對進口水果也要保持理性,在擦亮眼睛學會分辨真假的同時,也應當破除對進口水果的迷信,認識到本土農產品同樣具備優秀的品質,樹立支持國貨的消費理念。發現假冒進口水果行為,主動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當權益受損,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動本土水果品牌健康發展,享受更加安全、健康的消費環境。
【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