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釗
澳門,是一座歷史韻味與現代氣息并存的城市,以其獨特的美食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走在澳門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循著若隱若現的美食香味,偶遇推著美食攤檔車的街頭小販,更為深刻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生活氣息。澳門街頭小販,用他們的熱情和勤勞溫暖著尋常歲月,記錄了澳門變遷和時代腳步。
作者整理對澳門街頭14位小吃攤主的訪談文章而成《推不走的回憶:澳門街頭小販口述歷史》一書。訪談對象有牛雜攤、糖水攤、糖炒栗子攤、涼茶攤等攤主,讀者在圖文交匯中,“聽”一位位人生經歷豐富的攤主娓娓道來,為我們勾畫出這些街頭攤檔的新舊面貌,從一個側面回望澳門幾十年來的發展和變遷。
澳門街頭的美食小攤檔不僅是城市生活的點綴,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背后都有一個關于拼搏和希望的故事。《近七十年的攤檔》中記錄的是權記骨粥攤主李權的人生故事。因為用料好、用心熬、味道好,讓李權擁有許多忠誠的老顧客。雖然,城市發展和建設使他的攤位多次搬遷,“揾食艱辛”,每天要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但年歲已高的他從未改變初心,拓展了糯米飯、魚丸等售賣品種,每一樣食物即便再費時費力,他都精選材料,精心制作,并表示只要身體允許,會一直努力做下去。李權的經歷,是千萬澳門人的縮影,他們身上蘊含的勤勞肯干、拼搏奮進的精神,是澳門向前奔跑的精神基石。澳門許多街頭攤檔都是兩代、三代人接續經營的,楊六牛雜檔便是如此。1962年,楊六隨父親從廣東來到澳門,父子兩代都靠經營牛雜店謀生。在他的回憶中,有家人相聚的溫暖記憶、城市的變遷發展、經營過程的辛酸苦辣,更有他使用的傳統瓦盆。作者說,他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他精心把控選材、清洗到炆制等制作工序體現出來的匠心,讓他炆制出澳門獨一無二的白牛雜。
從早上第一縷陽光到夜晚最后一盞路燈,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澳門的街頭攤檔始終在那里,守護著澳門人的記憶和情懷。或許,沒有人會因為小攤而選擇去澳門,但很多人去到澳門,卻會去尋找舌尖上的澳門小攤記憶。
澳門街頭每一個小攤的背后,都折射出一部城市變遷和發展的歷史。他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感受到了它細微之處的變化,是澳門不可磨滅的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街頭攤檔或改頭換面,或“隱退”到不為人知的角落里,城市的擴張漸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樣態,可走進他們的記憶深處,卻可觸摸到澳門永不停歇的脈搏。
在永樂雞絲翅攤主張巨源的記憶中,從最初時隨意擺檔到城市發展促使政府限制發牌,他開的“澳門第一家”雞絲翅幾經搬遷,見證過1989年股災帶來的經濟低迷,大家都舍不得吃雞絲翅,直到1995年經濟漸漸好轉,他的雞絲翅生意變得愈來愈好,再到“回歸以后經濟就一直蓬勃發展”,人們愿意消費,街道熱鬧,呈現出勃勃生機。透過沙梨頭榮記炸物車仔檔攤主馮道得的過往經歷,可以看到30年來飲食觀念的變遷。炸鵪鶉和炸春雞因為市民飲食習慣改變而銷量下降,直到最終停售,而能讓糯米飯更加爽口的食物添加劑,也因為健康原因不再使用。
透過澳門街頭的小吃攤檔,讀者可以看到澳門物價和收入水平的變化,釀青椒從大約兩毫子一塊,上漲到7元4塊,與之相隨的是澳門人收入的增長。更可以看到澳門回歸后的經濟發展,“現在的澳門是最繁華的年代,游客和本地人增加,消費力很強”,是攤主們做得最開心的時期。
街道上熙熙攘攘,有人在欣賞沿途風光,有人在為了生活四處張望。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里,《推不走的回憶:澳門街頭小販口述歷史》的街頭小販正漸漸淡去,而他們卻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們生活的真正意義,見證著時代洪流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