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品編碼協會(以下稱“GS1”)構建的成熟的全球統一編碼標識系統(以下簡稱“GS1系統”),構筑起全球化的商務語言,聯通了世界商貿物流。GS1系統作為目前商貿領域使用最為廣泛的標準和商業語言,在一定意義上講,GS1系統已成為一個可以撬動全球商貿互通的有力杠桿。
國際物品編碼協會
國際物品編碼協會,位于比利時的布魯塞爾,2005年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UCC,1973年創建)加入早期的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International,1977年成立),正式合并更名為GS1,是一個中立的、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致力于開發和維護世界上最廣為使用的供應鏈標準系統,現有110多個編碼成員組織。每天在150個國家有超過50億的交易使用GS1系統。
GS1 China:中國物品編碼中心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許多商品因沒有商品條碼而不能出口,或被外商以需要貼條碼或者重新包裝為由,肆意壓低價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88年12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正式成立。1991年4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代表我國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是我國物品編碼發展的起步階段,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為我國企業辦理國際通用的條碼,解決了產品出口的瓶頸問題;1996~2002年我國編碼技術日臻成熟,物品編碼事業快速發展。《商品條碼管理辦法》的出臺,規范了商品條碼的應用,較好地滿足了我國商業流通自動化的需求;2003~2008年《條碼推進工程》的實施,推動了各行業和各領域條碼技術的廣泛應用,進入全面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我國物品編碼工作進入創新發展階段,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加強了我國物品編碼管理體系和物聯網編碼標識的研究,使自動識別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網絡經濟和政府監管。
全球統一編碼標識系統
GS1系統,即“全球統一編碼標識系統”,是以對貿易項目、物流單元、位置、資產、服務關系等進行編碼為核心的集條碼、射頻等自動數據采集、電子數據交換、全球產品分類、全球數據同步、產品電子代碼(EPC)等系統為一體的、服務于全球物流供應鏈的開放的標準體系。
GS1系統具有全球統一性、系統性、科學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等特點,包括編碼、載體與自動識別、電子信息交互三大子系統,如圖1。
技術體系
編碼體系
GS1系統為在全球范圍內標識貨物、服務、資產和位置等提供了準確的編碼。在提供唯一的標識代碼的同時,GS1系統也提供附加信息,例如保質期、系列號和批號,這些都可以用條碼的形式來表示。
數據載體
數據載體承載編碼信息主要包括一維條碼符號、二維條碼符號以及射頻識別標簽。條碼符號具有操作簡單、信息采集速度快、信息采集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廉等特點,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準確獲取與傳輸,是信息管理系統和管理自動化的基礎。以商品條碼為核心的GS1系統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服務于全球供應鏈管理的國際標準。
數據交換技術
電子數據交換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I)是商業貿易伙伴之間,按標準、協議規范化和格式化的信息,通過電子方式在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自動交換和處理。
XML技術與傳統EDI比較,它基于互聯網,操作更簡便,成本更低,可以擴大參與交易的范圍,從而使中小企業也能夠參與數據交換。
標準體系
GS1系統對于技術的要求及相關使用要求都在《GS1通用規范》中進行了規定。GS1系統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商品條碼系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制定的商品條碼系統標準體系(如圖2)在內容上與《GS1通用規范》保持一致。 (趙建萍)
圖1 全球統一編碼標識系統構成
圖2 我國商品條碼系統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