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統一編碼:首開汽車后市場轉型
——訪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
汽車維修配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魏同偉
本刊記者鄭昱
對中國的汽車維修行業來說,今年下半年陸續發生的大事件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被業界關注事件將開啟行業未來發展的新篇章……
2014年9月17日,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就“汽車維修行業全球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合作的新聞發布會暨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
2014年9月18日交通運輸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2014年9月27日,在廣州召開了“變革、戰略、發展——構建中國維修業新格局(廣州)研討會”,引起廣泛關注。
2014年9月29日,在武漢召開了“變革、戰略、發展——構建中國維修業新格局(武漢)研討會”,社會反響強烈。
2014年10月10日,由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汽車維修配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配件委員會)、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承辦的“變革、戰略、發展——構建中國維修業新格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宣傳、解析、領會《指導意見》,針對配件流通和維修經營模式的創新、融合尋找新的契機,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維修業現代市場服務體系,積極推廣統一配件編碼與標識技術,促進汽車維修行業的規范發展。聯合發布《指導意見》的10部委中的6部委領導、專家及中外企業代表、新聞媒體近400人參加了會議,在社會各界引起了極大反響。
在配件委員會秘書長魏同偉看來,中國汽車維修行業的春天離現實越來越近。
到2020年,我國汽車維修業產值有望超過1萬億元。
一系列的數據明確顯示,民用汽車已成為汽車社會的主流,汽車的保養和維修不再是以前少量存在的工作,它已切實地深入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影響汽車后市場的發展。
魏同偉 2013年至今,任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汽車維修配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2001年~2003年,任中國汽車金融研究所執行所長;1998年~2006年,任美國NAPA中國公司(藍霸)總裁;1996年~1997年,任中汽總公司中汽虹網副總經理;1970年~1993年,任東風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
記者:近年來,我國汽車維修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維修配件行業大體是什么概況,具體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問題?配件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魏同偉:汽車維修行業是中國汽車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數據顯示,2003年到2013年,民用汽車擁有量從2380萬輛增長到1.37億輛,目前中國每100戶家庭擁有21輛車,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汽車時代。
汽車時代意味著中國同時進入汽車社會。
在汽車社會里,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民用汽車已達1.37億輛,是十年前的6.6倍;汽車突破百萬輛的城市有31個;機動車維修企業48萬家;年度完成維修車輛為3.4億輛次;汽車維修配件規模已達1.6萬億(目前數據顯示)。
一系列的數據說明民用汽車已成為汽車社會的主流,汽車的保養和維修不再是以前的少量存在的工作,它已切實地深入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影響汽車后市場的發展。
汽車維修行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可回避的諸多問題:就整個汽車維修行業來說,缺乏標準是整個行業最為突出的特點。缺乏配件統一編碼的標準,配件生產、流通、維修服務等業態都受到影響,各自為政,信息化管理滯后;政府、行業對市場的監管缺失,缺乏懲治違法、違規的長效機制和嚴厲手段,假冒偽劣配件成為影響汽車配件、維修業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散、亂、差、小”是汽車維修業態的市場特點,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價格無序競爭,難形成有影響力的汽車維修品牌;維修技術、配件質量、檢測認證等方面的問題,直接導致行車安全、過度排放造成大氣污染、服務缺少誠信,消費者不滿。
針對以上問題,去年成立的配件委員會,提出了“清風計劃”,從質量清風、科技清風、誠信清風三個層面入手,就汽車維修行業存在的結構不優、發展不規范、價格不透明、產品壟斷、服務缺乏誠信等問題展開工作,為實現中國汽車后市場的蓬勃健康發展送去一縷“清風”。希望這縷“清風”能加快促進汽車維修市場的公平競爭,提升維修服務的能力和質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配件委員會組織成立的“汽車配件打假保優協作網”(以下簡稱協作網)就是充分利用配件委員會的資源,在汽配領域按照不同產品細分監管,進而在汽配全產業鏈中形成一張規范、有效的打假保優網,充分發揮協作網的橋梁紐帶作用,凈化汽車后市場。
這次十部委出臺的《指導意見》將會給汽車維修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營造公平競爭的行業環境。
記者:隨著十部委《指導意見》的出臺,在汽車維修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此,您有何感想?《指導意見》給維修配件行業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魏同偉:10月10日在北京舉辦的“變革、戰略、發展——構建中國維修業新格局研討會”是《指導意見》出臺后的面向業界、公眾、社會的新政解析盛會。
盛會的空前火爆足以說明《指導意見》的出臺對整個汽車維修行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帶來機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配件產業鏈帶來公平競爭的機會,為配件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機遇,促進了汽車維修配件市場規范發展。
《指導意見》最大的創新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政策導向:在于破除配件及技術壟斷;要求主機廠向維修企業和獨立經營者公開汽車維修信息,技術和數據的公開化,實現技術數據的透明;允許原廠配件自由流通,實現質量相當的產品的順暢流通;授權維修企業不得以汽車在“三包”期限內選擇非授權維修服務為理由拒絕提供維修服務。
科技發展:互聯網、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已深入到行業各層面;創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商家和消費者越來越貼近,信息透明、效率更高。
消費行為改變:消費者的選擇自主性加強,對汽車品牌認知度提高,希望得到的售后服務需要品質的保證。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指導意見》的出臺是落實新政策、抓住新機遇、打造新格局,是培育和建立現代化汽車服務市場體系的一劑強心劑。
汽車維修業已成為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民生行業。在行業內建立規范、統一的編碼體系,實現汽車配件的“身份”管理是實現汽車維修配件行業有序發展的根本。
編碼作為汽車行業一種統一的語言,不僅是貿易流通、商務活動的一種標識,更延伸到防偽、追溯、檢測、評價等領域中并應用。
統一編碼的實施,是一項有價值、革命性的舉措,對汽配生產、流通和使用將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提高流通、交易和管理水平。
記者:前不久,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與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簽約“汽車維修行業全球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以下簡稱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是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具體行動,該項目將開展哪些工作?
魏同偉: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帷幕的拉開標志著貫徹《指導意見》精神的落地。
汽車維修業已成為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民生行業。在行業內建立規范、統一的編碼體系,賦予汽車配件的唯一“身份”是實現汽車維修配件行業有序發展的根本。
多年來,汽車行業使用的編碼十分繁雜,亂象叢生。通過“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工作的開展,產品編碼與企業的位置碼綁定應用,為配件產品質量追溯、品牌化發展,維修企業服務質量評價與維修質量責任界定、消費者滿意度調查與投訴受理、保險理賠、金融服務、政府監管、云平臺服務等工作的進行提供標準化數據依據。采用統一編碼與標識的自動識別技術,可以減少人為錯誤的發生及人工成本,提高行業管理、市場流通、商品交易及大數據、物聯網應用的效率。
統一編碼的實施,是一項有價值、革命性的舉措,對汽配生產、流通和使用將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提高流通、交易和管理水平。
廣東、武漢、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六省市的宣貫調研活動,我們驚喜地發現這些汽車配件生產大省(市)的與會者對汽車后市場“統一配件編碼”非常支持,已經認識到“統一配件編碼”是打造汽車維修配件行業云服務平臺、認證檢測體系、商品品牌標示的基礎。同時對信息化建設、配件追根溯源、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目前,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已經得到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支持與認可,準備正式注冊汽修配件質量證明商標,在汽修行業內推出“放心配件”的品牌標識,并將與保險行業密切合作,力爭使廣大消費者能更好地分享放心汽配標識給群眾帶來的既方便又有安全保證的汽車生活。“放心配件”的品牌標識一樣依托“統一配件編碼”對汽車后市場的規范和凈化。
未來,隨著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的不斷推進,具體操作細則的出臺、試點產品培訓會的召開、試點企業的規模應用,定會收獲碩果。
同時,我們也預料在這條汽車后市場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道路上,會充滿荊棘,只要不忘初心,一定能迎來中國汽車維修配件行業的春天。
記者:您如何看待汽車維修配件行業的未來發展?
魏同偉:前面已經提到,“亂”是汽車維修配件行業的突出特點,如何解決,正如《指導意見》中指出的,“積極運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引入消費者監督評價機制,構建企業經營行為和服務質量動態監管機制及信息化監管平臺,用市場信息公開透明和消費者口碑,倒逼和推動市場誠信建設,不斷提升用戶滿意度。”這勢必帶來一次管理改革,將加強行業誠信建設,為全社會營造放心的修車環境。
舊的格局終將打破,公平、綠色、平安的中國汽車后市場必將建立起來,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是汽車后市場的“人間正道”。
采訪后記:
魏同偉說:“現在,國家提出‘中國夢’。我也有這個屬于自己的汽車維修配件行業的‘中國夢’。”
在中國汽車維修配件行業深耕四十四年的魏同偉,對中國汽車維修配件行業的各種悉知于胸。
沒有經歷各種嘗試的人也許很難體會魏同偉選擇的堅守是多么值得尊重。《指導意見》的出臺對魏同偉來說就是天時、地利,統一編碼與標識應用服務項目的展開就是他實現自己汽車“中國夢”的人和之事。
僅憑他的這種韌性和熱情,就足以激勵和感染著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們,這也正是中國汽車維修配件行業未來的希望。《中國自動識別技術》2014第6期(總第51期)http://www.aidchina.com.cn/tbbd/4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