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獲得地標保護后,產值增長一倍
——湖南積極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記者 王融國) 以地標提質量、以質量興產業、以產業促脫貧,湖南省質監局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活動,大力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日前又新增地理標志產品5個、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企業5家。
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新聞發布會。 記者 王融國 攝
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總工程師李丁了解新獲地標保護的產品新晃侗藏紅米。 記者 王融國 攝
新增地理標志產品5個
此次新獲批準的5個產品為雪峰山魚腥草、會同魔芋、新晃侗藏紅米、龍山百合、德山大曲,有4個分布在貧困縣市。它們既是地方特色產品的代表,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
“雪峰山魚腥草”在當地形成了10家種植專業合作社、106戶種植大戶、栽培面積5000畝的規模,產值達1.2億元。
同樣在雪峰山地區的會同縣18個鄉鎮種植魔芋達5萬余畝,帶動2500多戶8500多人脫貧,年產魔芋3.5萬噸,并衍生出了“雪魔芋”、“魔芋粉”、“魔芋面”等特色產品,年產值達2億元。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年產侗藏紅米500余噸。
口感獨特的龍山百合年均種植面積8萬余畝,產量8萬余噸,產值8億元,惠及全縣貧困戶1.2萬戶4.5萬人。
直接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湖南的地標產品絕大部分是農副產品。過去,這些自產自銷的“土特產”,通過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產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地標產品保護,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做大做強,也拉長了產業鏈條,推動了鄉村振興。
全省共有326家核準使用地標產品專用標志的企業,發展了種、養、加、銷等上下游企業1500多家,年總產值超過1200億元。湘西、懷化等地通過地標保護,發展了成千上萬畝的茶葉、獼猴桃、金銀花、黃花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了一道亮麗風景,形成了貧困地區全域旅游的新優勢。十八洞村通過建立湘西獼猴桃精品產業園,群眾不僅從獼猴桃種植、加工獲益,還能從鄉村旅游獲得收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據統計,全省80%以上的產品獲得地標保護后,產值均增長1倍以上,直接帶動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通過標準化種養、規模化布局、精細化生產,全省地理標志產品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市場銷售不斷增長,產品質量穩定提高,品牌形象和科技含量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增強,為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標準化種養、規模化布局、精細化生產,也極大地改善了農村面貌,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
通過“四抓”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近年來,湖南省質監局通過“四抓”,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富民惠農、扶貧攻堅的重大工程,精準施策、持續用力,走出了一條以特色創地標、以地標提質量、以質量興產業、以產業促脫貧的精準扶貧新路子。
一是抓規劃謀劃。鎖定“扶持貧困縣,消除空白縣”目標,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主責、企業主體”的地標保護新格局;
二是抓選育培育。堅持“申報一批、培養一批、挖掘一批”思路,在全省部署開展地標資源普查工作,對產品資源狀況、數量類型、品質特征等情況進行全面摸查,把具有原產地特征的“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列入地標產品培育梯隊,建立湖南省地標產品優勢資源庫;
三是抓提質提標。針對地標產品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管理,加強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監管,不斷提高地標產品的知名度和含金量;
四是抓延伸延展。把地標保護與優勢農產品集群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結合起來,創新地標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支持更多優秀的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去
目前,在湖南省14個市州、92個縣市區,地標產品均已成為當地“三農”發展、“三品”建設、“三業”振興的助推器。特別是在湖南39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市,地標產品真正實現了“打造一個地標、形成一個品牌、發展一批企業、帶活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
湖南省質監局將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挖掘貧困地區地理標志產品潛在資源,加強業務指導,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培育和保護地理標志產品,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增加地理標志產品的附加值。繼續堅持“扶持貧困縣,消除空白縣”的工作思路,不斷擴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總量和范圍,確保年內獲批地理標志產品不少于10個,新增專用標志使用企業20家以上,力爭2-3年內實現全省縣區的全覆蓋。積極參與“中歐100+100”、“中日10+10”、“中泰3+3”等地理標志產品國際互認互保,支持湖南省更多優秀的地理標志產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