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記者張泉)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寧夏枸杞……地理標志令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名聲大振”、價值提升。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賀化11日在2018中國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論壇上表示,將加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力度,積極持續推進地理標志產品國際互認互保,加強地理標志產品助力扶貧攻堅。
地理標志是保護特定地區產品的特性、聲譽和其他特征的重要知識產權,被譽為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農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和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多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力度,受保護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地理標志對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累計保護地理標志產品2359個;累計建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24個;累計核準專用標志使用企業8091家,相關產值逾1萬億元。
“我國地大物博,地理標志資源非常豐富,地方名優特產數不勝數。利用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積極發掘、保護這些寶貴資源,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文化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說。
他建議,加快完善地理標志法律法規,提升地理標志產品管理服務水平,發揮專家作用,簡化審核和辦理程序,推進“一站式服務”;加強地理標志品牌培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強地理標志宣傳和展示,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推動地理標志產品的國際互認互保,加速推進我國地理標志“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