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風起南海,潮涌珠江。兩年一度的廣東省質量大會將如期而至,這是總結回顧廣東省質量發展經驗的大會,也是見證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碩果的盛會。
近年來,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市場監管總局等國家部委的指導支持下,緊密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新要求,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大力推進質量提升行動,在歷次國家質量工作考核中均獲評最高等級A級,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新時代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質量工作起步早、發展快、成效顯
近年來,廣東省質量工作緊密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新要求,在全國率先開展質量強省工作,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統籌推進質量強省工作。2016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的決定》,將質量強省上升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進行部署。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方案》,部署在全省持續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和質量提升行動。2019年6月,召開“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省政府、省政協主要領導為推進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問計尋策。
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地級以上市和縣(市、區)全面開展了質量強市、強縣(市、區)活動,質量強省戰略與質量提升行動并進,在國家對省級政府質量工作歷次考核中,廣東均獲評最高等級A級。廣東質量指標領跑全國,質量技術基礎綜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2019年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成功承辦了第三屆中國質量大會,進一步展示了中國質量、廣東質量取得的巨大成就。廣州市、深圳市“推進質量工作成效顯著”先后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二)質量工作多處發力,遍地開花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產品質量水平穩中向好。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調查顯示,2019年全省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3.86%,較2016年(92.49%)、2017年(93.20%)、2018年(93.81%)穩步提升,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持續改善。質量工作多處發力,遍地開花。
標準化戰略全面實施。廣東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廣東省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領導小組。《廣東省標準化條例》將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建設了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推廣三地互聯互通亟需灣區標準,以標準為先導推動規則“聯通、貫通、融通”。
質量提升扎實有效。近年來,廣東省組建省級“產品醫院”,創新開展產品質量安全“問診治病”活動。推進智慧監管,加快實現全省質量監管“一張大網絡、一個大平臺、一套大數據”,扎實推進質量問題“清零”,對新發現的質量安全問題建立三年跟蹤“清零”機制,防止產品質量問題“舊病復發”。
質量創新成果豐碩。全省獲得第21屆“中國專利獎”獎項239項、金獎9項,均居全國第一。截至2020年6月底,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31.98萬件,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累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9.01萬件,超過全國總量的1/2,連續18年居全國第一。
質量標桿示范效應明顯。廣東省政府質量獎2009年開始評審,每兩年一屆,已經評審了六屆,共有52家單位獲得廣東省政府質量獎,全省累計2家企業獲得中國質量獎、10家企業和組織13次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全省累計擁有國家“質量標桿”企業32個,居全國第一。
質量基礎建設不斷加強。廣東率先提出將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獲批設立國家計量基準3個、國家級和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21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6個、國家級標準檢驗檢測驗證點2個,國家質檢中心80個,有效期內認證證書47.6萬張,居全國第一。
質量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今年6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提升產品質量標準水平支持企業“走出去”若干措施》,幫扶企業復工復產,提高質量競爭力。2019年12月起對528項涉企經營許可開展分類改革,辦理時間壓縮82.13%,跑動次數減少15.62%,惠及企業19.86萬戶。全省企業開辦平均不超過3個工作日。率先建立全省統一的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舉報受理和獎勵金發放制度,提供“一門式”“一站式”便捷服務,充分調動社會公眾舉報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積極性。
(三)百尺竿頭更進步凝心聚力再出發
日前,廣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質量強省建設的實施方案》,在新時代全面部署質量強省工作,著力完善質量治理體系,創新質量治理模式,提升質量治理能力,提高質量治理效能,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質量強省格局。
下一步,廣東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在重點領域聚焦發力,在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完善質量強省工作機制,研究推動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和辦法,推動質量工作取得新成效,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質量支撐。(通訊員 粵市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