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召開網絡電商平臺治理會議
啟動“綠色直播間”創建,出臺十要十不準規定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記者 曹吉根)11月6日,浙江召開網絡電商平臺治理會議,會上通報了全省網絡執法十大典型案例,于全國率先啟動“綠色直播間”創建行動,公布平臺“‘雙11’十要求十不準”規范。省網絡市場監管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代表、各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全省50家主要電商平臺代表參加會議。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錯綜復雜國際形勢帶來的沖擊和挑戰,電商平臺企業展現出巨大的活力和韌性。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浙江全省GDP增速是2.3%,而數字經濟的增速達到11%,核心產業增加值近5千億元。在線下消費呈斷崖式下跌時,網上銷售異軍突起、逆勢上揚,成為內需循環的壓艙石。特別是直播帶貨、生鮮電商等網絡新業態增長迅猛。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超過8萬億,同比增長9.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4.3%。其中浙江平臺的貢獻率超過一半,有力拉動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在第三季度實現由負轉正。以數字經濟驅動內需發展成為具有顯著特征的“中國方案”。
開展“綠色直播間”創建,推動電商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會議宣布,為加強網絡直播規范,鼓勵和促進直播電商健康有序發展,浙江將在全省范圍內啟動開展“綠色直播間”創建活動,引導培育和穩固發展“綠色直播間”。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在會上發布了《“綠色直播間”創建方案》,對全省范圍內開設直播間帶貨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MCN機構以及主播等主體提出明確要求。
要求平臺建立、健全和執行平臺規則和獎懲制度,加強平臺直播營銷內容生態審核和內容安全治理,及時有效處置違法、不良等營銷信息;要求商家提供和公示真實有效的主體身份、聯系方式、相關行政許可等信息。保障商品或者服務合法有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對商品質量和使用安全的要求,符合使用性能、宣稱采用標準、允諾等;要求主播提供真實有效的個人身份、聯系方式等信息,維護和落實直播間實名制,不得將其注冊賬號轉讓或出借給他人使用。有關直播數據應當真實,不得采取任何形式進行流量等數據造假,不得采取虛假購買和事后退貨等方式騙取商家的傭金;要求MCN機構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經營主體資質,按照平臺規則與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主體簽訂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應當建立健全與主播的合同簽約、管理、培訓以及內部管理制度。
《創建方案》明確,下一步將聯合平臺提供“綠色直播間”在流量、排名、促銷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允許展示統一的標志標識,為進入直播間的用戶提供信用指引,增強消費信心保障。
同時,指導“綠色直播間”遵守執行法律法規和《直播電商行業規范》要求,履行承諾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完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制度,組織開展“直播電商合規專家評”對行業進行“健康體檢”,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匯聚融入,督促和引導行業自律規范。
發布電商平臺“十要十不準”,規范交易行為
當天的會議還發布了電商平臺“十要十不準”規范,《規范》在網店準入關口、產品質量管控、網絡交易安全、商家合法權益、有序競爭、知識產權保護、消費維權渠道、綠色網購等方面對電商平臺明確了要求,具體包括:
要嚴把網店準入關口,不準不符合條件商家入駐;要加強產品質量管控,不準違法違規商品入市;要確保網絡交易安全,不準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要保障商家合法權益,不準濫用平臺優勢地位;要公平公正有序競爭,不準破壞市場競爭生態;六是要引導網絡模式創新,不準變相從事網絡違法活動;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不準為銷售侵權商品提供便利;要暢通消費維權渠道,不準侵害消費者權益;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準回避平臺主體責任;要厲行節約綠色網購,不準宣導鋪張浪費。
在會議上,浙江省市場監管局通報了網絡監管執法十大典型案例。這十個案例分別涉及虛假宣傳,商標侵權,銷售違禁物品,刷單炒信,銷售三無口罩,虛構有獎銷售,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網絡傳銷,網絡詐騙等多種網絡交易易發違法行為。
會上,杭州、義烏等地市場監管機關圍繞本地網絡監管工作進行了交流。電商平臺代表阿里巴巴、蘑菇街,直播MCN機構代表如涵控股的負責人分享了平臺治理經驗;在場五十余位電商平臺及網絡經營者代表紛紛響應“綠色直播間”倡議,遵守“十要求十不準”規范。
新聞鏈接一:浙江市場監管查處的十大網絡違法案例
案例一:紹興諸暨市局查獲直播虛假宣傳案。
某珠寶商行通過網上直播間開蚌銷售珍珠。當事人先從市場上購進蚌和珍珠,在視頻直播鏡頭外將珍珠塞入蚌內,再到鏡頭前開蚌取珍珠欺騙誤導消費者,用上述方式共銷售珍珠9.8萬元。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罰款20萬元行政處罰。
案例二:溫州市局查獲微商銷售“三無”口罩案。
當事人通過微信對外銷售無中文標簽且無廠名、廠址、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等信息口罩。執法人員在現場查獲三無口罩7.5萬只,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108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案例三:紹興市局查處網絡商標侵權案。
曼瑞德集團舉報當事人通過其網店銷售假冒曼瑞德系列產品,執法人員在快遞點當場查獲了準備寄送的假冒商標電熱執行器226個,并在其經營場所查獲各類假冒標貼4500余件,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
案例四:杭州市下城區局查處網絡銷售違禁商品案。
當事人在網站上長時間發布國家管控的非藥用類麻醉藥品芬太尼產品供求信息,經多次責令整改仍未停止,情節較為嚴重,執法部門根據《電子商務法》對當事人作出責令停業整頓、罰款50萬元的行政處罰。
案例五:舟山岱山縣局查獲網絡非法銷售化妝品案。
當事人在未申領化妝品生產許可證情況下,利用從其他賣家購買化妝品時贈送的小空瓶、壓泵對某品牌化妝品進行分裝,并在網店內銷售,共銷售分裝的小樣2.4萬瓶,涉案金額45.8萬元。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60萬元,罰款10萬元的行政處罰。
案例六:溫州秦順縣局查處網絡刷單炒信案。
當事人組織刷手為在電商平臺開設網店的商家提供虛假網絡購物交易,共為253個服務對象提供虛假交易共計5.8萬筆,涉及虛假交易訂單總額1000余萬元,收取刷單傭金共計76.6萬元。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罰款20萬元行政處罰。
案例七:嘉興秀洲區局查處網絡虛假有獎銷售案。
當事人在網店上宣稱“實付金額前10名且單筆訂單大于1000元的,送價值3500元華為平板電腦,經查其實際公布的中獎人員名單均為虛假,執法部門對在網上采用謊稱有獎而實際無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的違法行為作出罰款5.5萬元的行政處罰。
案例八:臺州仙居縣局查處網絡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當事人在無任何資質的情況下,以違禁藥物西布曲明為原料,制作減肥膠囊,并通過直播平臺、微信朋友圈進行推廣銷售,銷售范圍涉及10余個省份,執法部門已搗毀生產窩點4處,查扣減肥藥成品膠囊8公斤,違禁原料藥粉7.4公斤,涉案金額達300萬余元,目前該案已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案例九:杭州江干區局查處網絡傳銷案。
當事人利用微信公眾號宣傳網絡傳銷,采取加盟、團隊計籌等方式在線上發展會員,共招收會員和合伙人共計286人,實際收取資金200余萬元。執法部門對當事人作出沒收違法所得93.4萬元,罰款50萬元的行政處罰。
案例十:衢州江山市局查處網絡詐騙案。
當事人以合伙辦廠、開網店等名義慫恿他人提供個人身份證騙取登記,并利用該執照以網上銷售家具等形式實施詐騙,非法資金流水達7.3億元。該案已移送公安機關,現已對53名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強制。
新聞鏈接二:浙江省“綠色直播間”創建方案
為加強網絡直播規范,鼓勵和促進直播電商健康有序發展,將在全省啟動開展“綠色直播間”創建活動,堅持包容審慎和創新監管的原則,致力打造政府管理、行業自律、商家自治、社會監督的直播電商多元共治格局。
一、創建對象
全省范圍內,開設直播間帶貨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MCN機構以及主播等主體。
二、主要目標
通過“綠色直播間”創建活動,實現直播電商行業安全度、誠信度和消費者滿意度顯著提升,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直播帶貨網絡環境,引導直播經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
(一)行業創建示范得到全面覆蓋。引導該省直播電商行業形成濃厚的“綠色直播間”爭創氛圍。在全省范圍引導培育和穩固發展“綠色直播間”1000個,基本覆蓋全省直播電商平臺、MCN機構以及頭部主播。
(二)行業服務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社會正面評價和行業美譽度穩步提高,主播信任度和用戶粘性進一步增強,直播交易轉換率高于全國水平,商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傳統電商。負面輿情不斷降低,消費者投訴舉報比率低于全國水平,在市場監管部門組織的專家評審中得到高分。
(三)行業合規能力得到全面加強。遵法守法成為直播電商各類經營者的行動自覺。平臺、MCN機構依法落實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完善管理規則和培訓體系,加強對入駐商家、主播以及商品的把關管控。商家和主播逐漸樹立規則意識,主動接受平臺的指導和監督,不斷增強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
(四)行業問題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對社會普遍關切和消費者反映集中的虛假宣傳、違法廣告、欺詐消費者、夾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涉黃涉政變相營銷等違法現象得到有效治理和規范,系統性、行業性、群體性交易風險防控到位,重大違法事件得到禁絕。
(五)行業信用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基本實現直播電商行業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初步建立電子商務信用公示、評價和約束機制,實現對違法違規失信商家、主播、供應鏈以及合作方的聯合信用懲戒。強化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協同,通報有關違法違規線索,配合進行落地查處。
三、創建內容
(一)平臺管理。要求入駐商家、主播或者有關機構提交其真實身份或資質證明等信息,登記并建立檔案。依法經營,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義務。應當建立、健全和執行平臺規則和獎懲制度,加強本平臺直播營銷內容生態審核和內容安全治理,及時有效處置違法、不良等營銷信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協助提供必要的資料和數據。
(二)商家管理。要求商家提供和公示真實有效的主體身份、聯系方式、相關行政許可等信息。保障商品或者服務合法有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對商品質量和使用安全的要求,符合使用性能、宣稱采用標準、允諾等。提供真實、合法、有效的商標注冊證明、品牌特許經營證明、品牌銷售授權證明等文件。積極履行自身作出的承諾,依法提供退換貨保障等售后服務。
(三)主播管理。要求主播提供真實有效的個人身份、聯系方式等信息,維護和落實直播間實名制,不得將其注冊賬號轉讓或出借給他人使用。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宣揚背離主流價值觀念的內容。要保證發布信息真實、合法,不得對商品和服務進行虛假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應當履行作出的承諾以及商家的約定,保障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關直播數據應當真實,不得采取任何形式進行流量等數據造假,不得采取虛假購買和事后退貨等方式騙取商家的傭金。
(四)MCN機構管理。MCN機構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經營主體資質,按照平臺規則與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主體簽訂協議,明確各方權利義務。應當建立健全與主播的合同簽約、管理、培訓以及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對直播內容事前規范、事中審核、違規行為事后及時處置。嚴格履行與主播、平臺等的合作協議,自覺抵制數據造假或作弊、侵犯他人權益、泄露他人信息等違法行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輿論宣傳。充分利用主流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短視頻等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有特色、有影響的宣傳活動,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綠色直播間”知曉度,營造良好的創建輿論環境。
(二)加強政策激勵。聯合平臺提供“綠色直播間”在流量、排名、促銷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允許展示統一的標志標識,為進入直播間的用戶提供信用指引,增強消費信心保障。
(三)加強行業監督。指導“綠色直播間”遵守執行法律法規和《直播電商行業規范》要求,履行承諾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完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制度,組織開展“直播電商合規專家評”對行業進行“健康體檢”,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匯聚融入,督促和引導行業自律規范。
新聞鏈接三:電商平臺“十要十不準”規范
一是要嚴把網店準入關口,不準不符合條件商家入駐。平臺要依法登記備案,對入駐平臺的網店經營者真實信息進行核驗,建立登記檔案。引導經營者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監督經營者亮明身份經營。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為無證無照經營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二是要加強產品質量管控,不準違法違規商品入市。電商平臺要從源頭把握好商品準入關,加強對商品上架、展示和推廣的管理,特別是對食品、餐飲、藥品等重點商品建立完善商品質量的管控制度和措施,確保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強制性技術規范的要求。
三是要確保網絡交易安全,不準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電商平臺要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保障平臺的正常運行,禁止違背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禁止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四是要保障商家合法權益,不準濫用平臺優勢地位。電商平臺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在平等合作基礎上進行公平協商。不得濫用優勢地位干涉平臺內經營者的自主經營,不得對平臺內經營者與其他平臺的商業合作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
五是要公平公正有序競爭,不準破壞市場競爭生態。電商平臺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或者其他方式,實施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不得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性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六是要引導網絡模式創新,不準變相從事網絡違法。電商平臺要恪守社會公德和商業道德,切實落實法定責任,積極發揮網絡社交、網絡直播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優勢,促進消費增長和社會就業。不得利用業態、模式、技術等優勢從事網絡傳銷等違法行為。
七是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不準為銷售侵權商品提供便利。電商平臺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落實知識產權保護“通知—刪除”義務,對發現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采取必要措施,并積極協助執法部門查處侵權行為。
八是要暢通消費維權渠道,不準侵害消費者權益。電商平臺要暢通消費投訴舉報渠道,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積極協助消費者維權,鼓勵平臺經營者建立爭議在線解決機制、質量擔保機制。禁止以價格欺詐行為、不公平格式條款、不依法履行七日無理由退貨義務等方式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九是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準回避平臺主體責任。電商平臺要加強主體責任落實,加強對違法行為的監測監控,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提高平臺治理水平和效率,鼓勵通過神秘買樣、大眾評審以及媒體開放日等方式接受社會監督參與網絡共治。不得拒絕對抗監管執法和社會監督。
十是要厲行節約綠色網購,不準宣導鋪張浪費。鼓勵電商平臺利用自身傳播優勢,大力弘揚“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規范網絡營銷行為,引導網絡訂餐明碼標價;加強網絡直播規范,整治“吃播”亂象,加強網絡主播引導;優化快遞外賣服務,推行綠色環保包裝。倡導網絡理性消費,引導文明網絡訂餐,全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網購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