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張律 記者 曹吉根)11月20日,浙江長興發布全國首個縣級《財政預算績效全周期監督管理工作規范》地方標準(以下簡稱《規范》),以標準化賦能、全流程賦能、監管賦能為目標,為縣級財政預算績效全周期監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標準指引。
據悉,該《規范》對財政預算績效的管理要求、事前績效評估、績效目標管理、績效運行監控、績效評價等方面內容做了規定,適用于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等績效監督管理。
為加速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長興縣人大財經委結合該縣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實際,提出、推動和牽頭紀委監委、發改、財政、審計等部門配合,在積極發揮人大監督作用基礎上創新引入標準化手段,積極探索《規范》制定。
“此次發布《規范》是長興縣財政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意見》的一項積極有益的探索,在工作合力的形成、績效評價體系的規范化、評價結果的運用等方面體現出了工作舉措的創新。”長興縣財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葛銘松介紹,“值得一提的是《規范》引入了人大、審計、紀監委和發改局協同工作機制,對績效指標評價體系也進行了標準化,從而確保評估結果的公平公正。”
葛銘松表示,人大、審計、發改局協同工作機制,使三方面都可對項目使用的部門提出意見,在預算績效事前事中事后都發揮監督工作。如果績效運用過程中發現使用部門違規違紀的,可以轉交紀監委。對使用部門來說,政策和資金項目的制定確立、使用過程、效果運用等多方面都在被監管范圍中,增強了整個體系制度執行的嚴肅性和剛性。同時對財政部門也是一個再監督,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此前,全省乃至全國對預算績效的監督和管理尚缺乏整套的規范性體系,各職能部門就預算績效的監管各個流程分別發布了很多文件,但由于對財政預算績效的評價還處于探索階段,績效評價指標不統一、側重點各異,導致評分標準不統一,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就減弱了。不同市縣不同事務所使用的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各不相同,對各個工作板塊賦分權重的差異也會導致結果差異。此次發布《規范》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對績效指標評價體系和權重進行了規范化,確保項目、部門評價結果不會因賦分權重而出現過大差異,使整個評價標準更公平公正、科學合理。
“這份《規范》事關每一個長興市民的切身利益。”長興財政監督局局長盛俐彬介紹,每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都用于民生支出。今年前十月,長興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32億元,其中民生支出53.3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2.79%。通過對項目預算績效的全周期監管,能夠更好地保障資金使用效果,對一些事后評估資金使用效果不好的項目,第二年就可以進行預算壓縮甚至砍掉項目,把資金用到更多提升群眾幸福感、體驗感的項目中,群眾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錢用到哪里、有什么效果。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監督管理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長興縣人大財經委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商議,決定以財政預算績效監督管理作為今年改革創新的方向,并提出初步構想。經過地方標準規范審評、形成報批稿提交公示,終于正式發布。
葛銘松表示,長興按照縣域實際情況將績效流程進行整體性梳理,力求在縣域范圍對任何項目、任何部門、任何鄉鎮都相對公平。依照《規范》完善整個流程后,各階段、各部門工作內容清晰可見,各方職責、獎懲舉措都有據可循,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