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李倩) 近日,陜西省西安市印發《進一步推進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市級大廳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著力打造“審批項目最少、收費標準最低、辦事效率最高、服務水平最優”的營商環境“西安品牌”。
西安高新區綜合服務大廳內,工作人員正在辦理業務
不斷規范政務服務事項管理
有效壓減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
《通知》指出,不斷規范政務服務事項管理,實施清單式管理。每年編制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并向社會公布。清單以內的政務服務事項,應制定辦事指南,逐項明確事項名稱、設定依據、受理條件、辦理層級、實施部門、辦理程序、實施范圍、辦理期限。不得以備案、登記、注冊、年檢、年報、認定、認證、審定等方式變相設定行政許可事項,切實做到“清單之外無審批”。
按照“審批事項最少”要求,“整鏈條”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對于明確取消的政務服務事項,市級相關部門一律不得再實施審批;對于市級下放的政務服務事項,承擔原審批職能的市級部門應明確審批標準,指導事權承接單位開展審批業務;對于委托的政務服務事項,要限期簽訂委托書,理順事權關系,確保事權下得去、接得住、辦得好。
市級相關部門要以落實國家及陜西省、西安市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為重點,大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有效壓減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實現“收費標準最低”。各項惠企政策以及辦理流程要在西安政務服務網對外公布,并在市政務大廳開設綜合咨詢服務窗口。
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
建立市級行政審批聯席會議制度
事項統一進駐。凡涉及行政相對人需要提交辦事材料的政務服務事項,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進駐市級大廳受理。部門設置的專業大廳,應在市政務大廳設立綜合窗口。已實現全程網辦的事項,應當在市政務大廳提供線下服務通道,統一實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網通辦、限時辦結”政務服務模式。對于暫未納入進駐市級大廳工作范圍的政務服務事項,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條件成熟一批、及時進駐一批,市行政審批局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
進駐市政務大廳的政務服務事項,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原則,推行無差別受理。
設立行政審批處(室)的市級部門,其審批業務和審批人員要向行政審批處(室)集中,審批人員進駐市政務大廳審批專區集中辦公;沒有設立行政審批處(室)的市級部門,應根據其所承擔的行政許可及關聯事項,選派若干業務骨干,由一名處級領導干部(部門充分授權的“首席代表”)牽頭負責,進駐市政務大廳審批專區集中辦公;對年度辦件量較小的事項,采取“留事不留人”的方式進駐市政務大廳,職能部門專人對接,綜合窗口統一進行收件、出件。各部門進駐市政務大廳工作人員應保持相對穩定,原則上1年內不作替換。
建立市級行政審批聯席會議制度,確保“辦事效率最快”。
著力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
優先使用電子印章和電子證照
提高政務服務事項網辦深度,進一步提升全程網辦和“零跑動”政務服務事項比例。并完善政務信息歸集、共享、交換和應用機制。在受理政務服務事項時,應當優先使用政務服務共享數據,可以通過信息共享獲取的相關數據資料,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
依托西安政務服務網,匯聚市級部門政務服務APP資源,完善掃碼乘車、預約掛號、社保服務、生活繳費等服務內容,依法依規實現人臉識別、統一認證等功能,打造集成、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掌上辦事平臺。
加強電子印章和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中的推廣應用,在市場準入、社會事務、工程建設等領域涉及的政務服務事項辦理中,優先使用電子印章和電子證照,實現“網上申請、在線預審、線上蓋章、線上出證”。
探索建立“跨區通辦”獎勵機制
推進同一事項在全市無差別受理
系統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市級有關部門要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的要求,進一步壓縮行政審批自由裁量權,推進同一事項在全市實行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探索建立“跨區通辦”獎勵機制。在統一受理標準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區縣、開發區積極實行“跨區通辦”,進一步降低企業和群眾辦事成本。探索建立服務獎勵機制,通過市級統籌,對“跨區通辦”中代收件量大、服務滿意度高的區縣、開發區,予以適當獎勵。
要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以辦好企業和群眾眼里的“一件事”為目標,不斷優化審批流程、精簡辦事材料、加強信息共享、推行集成服務。以“出生一件事”“交房即交證”“一業一證”等領域改革試點為突破,聚焦企業和群眾關心的痛點和難點,在市級層面推出10項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一件事一次辦”改革舉措。
同時,不斷改善政務服務軟硬件水平。健全完善市級大廳定期培訓機制,不斷提高審批人員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市級大廳窗口工作人員通過服務外包方式統一聘用,加強窗口服務規范化、標準化、禮儀化,持續提升窗口服務品質。按照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工作需要,盡快完善市級大廳的空間布局和服務功能。市級相關部門要對照各自工作職責,持續推進“一門、一網、一次”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使企業和群眾獲得更多實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