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記者 曹吉根)記者從9月8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中國質量(杭州)大會新聞發布會獲悉,大會主題確定為“質量 數字 綠色 融合”,以體現質量變革、數字賦能、綠色低碳和共創共享等時代性質量話題。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質量,今年還首次安排在中國質量大會上頒發中國質量獎。
本屆大會按照“國際視野、中國特色、浙江特點、杭州韻味”的目標來打造,體現時代感,彰顯國際性,突出專業化。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16個國際組織嘉賓確認參加會議,數量超過往屆。大會將圍繞質量政策、先進質量管理經驗、質量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等專題進行交流研討,在閉幕式發布《杭州質量倡議》,倡導國際質量合作,推動打造全球質量合作共同體。
據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局長黃國梁介紹,本屆大會設有開幕式、閉幕式和6個專題分論壇。開幕式包括中外領導和嘉賓致辭演講、第四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分論壇6個專題分別是先進質量管理經驗分享、質量變革與數字賦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與可持續發展、產品質量提升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服務質量提升與現代服務業發展、區域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閉幕式包括中外嘉賓演講、《杭州質量倡議》發布、下屆中國質量大會交接儀式。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大會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境外嘉賓采取視頻錄播方式致辭、演講,在國內的中外嘉賓現場參會。本屆大會參會人員主要來自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工商界以及科研院所、新聞媒體,其中外賓約占三分之一。來自浙江省以外的中外嘉賓主要包括全國質量工作部級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有關地方政府、外資企業、全國市場監管系統的代表,以及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等。從注冊報名情況看,本屆大會規格高、規模大、影響廣,傳播力強。
據杭州市副市長胡偉介紹,30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將現場出席大會,并考察調研杭州、嘉興的優秀企業。
據胡偉介紹,為營造良好會議氛圍,杭州市在精心籌備會議同時開展了宣傳預熱,全市媒體展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質量專題報道,已經在機場高速路段、市區相關重要路段懸掛道旗,在公交車車身噴涂大會宣傳廣告圖案,在城市主干道、機場高速公路交通樞紐、地鐵電子屏等區域投放了大會宣傳公益廣告;會前、會中還將在戶外LED屏、公交移動媒體、燈光秀等區域投放更多形式的大會宣傳公益廣告。
中國質量大會是由我國主導打造的國際質量交流與合作平臺,旨在推進質量領域國際合作,交流質量管理先進經驗和創新成果,促進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分享各國質量治理經驗,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自2014年起,大會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成功舉辦三屆。累計有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中外嘉賓參會,涵蓋各國政府、質量組織、學術界、產業界及相關國際組織的質量工作者。經過三屆發展,中國質量大會日漸成熟,會議內容務實豐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專業性的全球質量交流平臺和廣泛影響力、知名度、品牌化的國際質量盛會。
中國質量(杭州)大會分論壇介紹
分論壇一:先進質量管理經驗分享。
承辦單位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和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主要圍繞新發展格局下質量管理理念、方法、模式、工具的創新與變革,邀請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分享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方法的創新成果與最佳實踐,展示和推廣中國特色質量管理最新成就,激勵廣大組織和個人不斷追求卓越,向世界提供質量管理的“中國方案”。
分論壇二:質量變革與數字賦能。
承辦單位為杭州市市場監管局、浙江大學、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和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主要聚焦數字經濟、數字質量,研討質量變革,探索“數字+質量”引領發展之路。研討議題包括數字經濟發展展望、數字質量、數字與城市治理等。
分論壇三: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與可持續發展。
承辦單位為浙江省能源集團、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中國華能集團。主要聚焦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以標準化等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碳中和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分享國際標準與先行經驗,推動中國碳中和的先進模式系統化、標準化并上升為國際樣板,促進碳中和全面可持續發展。
分論壇四:產品質量提升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承辦單位為上海市質量協會、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中國德國商會。主要內容是強化制造業質量管理,解決質量短板,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增強產品質量競爭力,助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分論壇五:服務質量提升與現代服務業發展。
承辦單位為浙江省市場監管局、中國計量大學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要內容是交流中外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和先進經驗,創新完善服務質量政策措施,加快推動我國服務質量總體水平提高,更好地滿足服務業快速發展需要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分論壇六:區域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
承辦單位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要聚焦區域一體化和先行示范區建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對照國際標準,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探討區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