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走街串巷叫賣的老鵝,油汪汪的雙黃咸鴨蛋,爐邊香氣四溢的酥餅……在江蘇揚州的大街小巷的許多特色傳統小吃、“老味道”大多是小作坊式生產,近年來,隨著民眾對食品安全需求日益提高,食品小作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如何讓傳統美食更加安全衛生?如何讓傳統小作坊也有品質保證,地方特色食品工藝得到進一步傳承發揚,讓揚州這座“世界美食之都”擦亮美食文化“新招牌”“新名片”?
2016年起,揚州市食品小作坊實施登記管理,截至目前,1158家食品小作坊全部登記入檔,通過強化指導幫扶,切實加強監管,小作坊生產經營狀況有了很大改觀。
不僅如此,揚州市28家食品小作坊還入圍了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的“江蘇省名特優小作坊”復評。推動食品小作坊進一步轉型升級發展,不僅能使小作坊從中獲益,也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破繭成蝶” 小作坊里飄出“新味道”
燒餅加牛肉,是不少老揚州人過冬不能少的美食。
在大儀鎮的張記牛肉,儀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儀五香牛肉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元錦正在烹制牛肉。
“以前我們的生產條件也比較原始。”張元錦制作五香牛肉已經有三十多年,他的技藝從曾祖父手中一代代傳承下來,已經有百年歷史。
在大儀當地,不少人的記憶里都有一碗張記牛肉的味道。為傳承這份獨特美食,儀征市市場監管局從全市小作坊里選擇培育對象,張記牛肉也是其中一家。
“在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我們按照規范化生產要求進一步提檔升級。如今,改造后的張記牛肉有了干凈敞亮的生產車間,每一塊區域分工明確。”看著干凈整潔的生產功能區,張元錦說,客戶們買得更放心了,口口相傳的推動下,他們的業務也不斷拓展到南京、蘇州等地,銷量增加了20%-30%。
和張記牛肉一樣,在揚州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作坊提檔升級的受益者。在寶應,由寶應縣投資約7300萬元,在射陽湖鎮建設了荷藕集中加工區和食品小作坊共享實驗室,為寶應荷藕形成統一品牌的規范加工標準,訂單式加工模式提供了條件,當地打造種植、加工、流通、觀光、科技、文化“六位一體”的全產業鏈,目前已建成一期荷藕集中加工區,占地面積32畝,廠房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入駐荷藕小作坊23戶,實現荷藕產值2.01億,其中荷藕初加工8640萬元,銷售9697萬元。
“小作坊的生產工藝如何適應現代食品安全管理,以及如何把控產品質量、提升形象,很多小作坊從業者都面臨著這樣的困惑。”儀征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管科副科長張菲介紹,通過服務指導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小作坊正在由“小、散、低”向“精、特、美”轉型。
重點扶持 28家入圍“名特優”復審
如何既留住鄉愁記憶,又保障食品安全?揚州市市場監管部門根據江蘇省有關實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工程的要求,拉開了推動食品小作坊提防升級的大幕。市食安委辦、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了《2020-2022年全市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優工程實施方案》,對食品小作坊登記管理、信用建設、日常監管、監督抽檢、培優升級等五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創新開展智慧監管,開發啟用“美滋滋”食品安全監管App,建立“一坊一檔”,推進信息化執法全覆蓋,截至目前,已檢查405家,發現問題305個。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5D食品安全管理認證,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在資金上多扶持,2016年小作坊實施登記管理以來,全市投入200余萬專項資金用于小作坊提升改造。今年,廣陵區申請獲批食品小作坊改造補助資金10萬元;邗江區制定了食品小作坊改造提升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對18家小作坊進行資金扶持,發放補貼資金17萬余元。儀征市自2017年至今累計兌付小作坊升級改造補助資金181萬元。
聚力打造優質單位,揚州市市場監管局還精心培育打造“名特優”小作坊品牌,篩選62家小作坊培育對象上報省局,先后開展兩輪現場檢查,其中49家小作坊進入初審,28家小作坊入圍復審。組織集中培訓12次,提供個性化現場指導639次。同時,指導支持小作坊參與各類展銷展覽、文化交流和宣傳推介活動,全市7家小作坊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家小作坊產品進入202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展銷,成功助推小作坊進入國際舞臺。
一系列舉措充分調動了食品小作坊的創建積極性,補齊發展短板,推動了包括食品小作坊等食品生產單位從生產加工條件的改造提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到品牌的宣傳推廣。(供稿:江蘇省揚州市市場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