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龐鶴)7月1日,中國質量新聞網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獲悉,為適應新時代首都經濟發展需要,打造有活力、有秩序的營商環境,北京市率先構建風險分類管理機制。
據了解,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統籌各行業部門開展全市風險分類管理工作,在“6+4”一體化綜合監管框架內,以風險信息為基礎,突出行業領域特點,在餐飲、物流、旅游等場景開展風險狀況研判并形成不同風險分類級別,針對不同級別的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實現精準監管。同時,通過將風險分類管理結果作為合理配置監管資源的重要參考,對風險等級低的企業合理降低檢查比例和頻次,并根據實際情況可采取非現場檢查、書面檢查等方式,實現“無事不擾”;對風險高的企業實施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提高檢查比例和頻次,做到“無處不在”。
近年來,“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對市場監管部門監管資源、監管能力、監管智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質量新聞網注意到,針對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市場監管總局此前已提出明確監管意見。
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到2022年底建立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機制,到2023年底,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專業領域監管的有效結合,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將按“統分結合、分步推進”的原則,對風險分類監管指標體系、分類結果應用進行動態管理和持續優化,不斷提升風險分類管理的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