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全國首家國家碳計量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自2022年5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批準籌建以來,緊貼實際,精心籌劃、瞄準問題、精準施策,建設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認真學習研究國內外前沿理論知識
為充分發揮先行軍、先手棋的作用,面對巨大挑戰,“中心”建設初期認真學習中央、地方和重點行業有關文件精神,系統梳理國內外“雙碳”工作發展現狀和研究成果并編制完成《“雙碳”相關政策文件匯編》,確保及時準確掌握國內外最前沿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充分挖掘碳計量工作中的痛點、堵點和“卡脖子”的問題,為更好地開展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組織開展調研和合作共建工作
與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就具體合作事宜分別進行接洽,各自制定清單,共同協商合作;以火力發電行業為重點,完成第一批6家試點企業現場調研及實驗室改造升級設計方案;與內蒙古森工集團、遠景集團等企業和國家計量院、上海交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交流研討,接洽技術合作和推廣工作。
精心編制《建設工作總體方案》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領導批示精神和內蒙古市場監管局黨組工作要求,在局領導精心指導下,在廣泛學習調研的基礎上,編制完成《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建設工作總體方案》,在堅持立足內蒙古、服務全國的總體目標上,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和內蒙古區情特點,按照急用先行、先易后難的順序推進,形成圍繞3條主線(碳排放、碳匯、碳交易),抓好8項重點(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中心實驗室及其網絡、碳排放因子監測、碳匯因子監測、政策制度體系、人才隊伍、碳交易支撐、數據管理),分3步推進落實的總體布局。方案已上報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在征求各有關部門意見,準備印發實施。
申請成立全國“雙碳”計量技術委員會碳匯量分技術委員會
內蒙古橫跨“三北”,有草原13億多畝、占全國的22%,森林近4億畝、占全國的12%,濕地5700多萬畝、占全國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均占全國的近1/4。碳匯資源豐富,擁有森林、草原、濕地、農田土壤、荒漠綠洲等全部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區,以及荒漠鹽堿地、喀斯特巖溶區和黃土高原等無機碳匯功能區。內蒙古是國有林碳匯儲備基地和碳匯項目儲備區,還是少數已經進行了碳匯交易的省份,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行區。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先發優勢,積極向國家申請成立全國“雙碳”計量技術委員會碳匯量分技術委員會,致力于加快組織編制碳匯量相關的國家、行業計量技術規范等,盡快填補碳匯計量技術規范缺口,完善國家計量技術體系。
下一步,該“中心”將依據總體方案思路,按照既定目標任務和工作分工,逐項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全力推動碳排放核算、碳因子監測和碳匯計量等重點工作,確保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建設按照既定目標推進。(供稿:內蒙古計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