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糯米醪糟香 十萬農戶奔小康
四川達州以標準化手段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 張 東
躋身醪糟國家標準制定單位,帶動5萬多戶農戶、20余萬名農民從事糯稻標準化生產;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5萬噸,產品出口加拿大、荷蘭、英國等30多個國家……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一家龍頭企業,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柳醪糟”)的蝶變之路,正是四川省達州市開展“標準化+”行動,發揮“標準化+”效應,以標準化手段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達州市探索構建覆蓋服務機制、服務標準、服務環境、服務隊伍等領域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集成26項標準,其中,引用國家標準3項、省級地方標準3項,編制達州地方標準2項、內控標準18項,推動解決民營經濟“由誰服務”“服務什么”“怎么服務”三大課題,成為全國民營經濟服務領域首個獲批的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
東柳醪糟是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食品企業,也是四川省扶貧示范試點企業。為推動企業實現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達州市和大竹縣市場監管部門將東柳醪糟納入重點幫扶企業名單,以標準化為抓手,切實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
據了解,達州市市場監管部門結合打造標準化試點工作,走進東柳醪糟開展送法律法規、送紓困政策、送優質服務,幫助企業學習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讓企業感受到政策的“溫度”、享受到標準的“紅利”,輕裝上陣、聚力發展。達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還帶領科室人員,主動上門現場核查,指導企業按照標準要求進行作業施工,開通綠色服務通道,幫助企業第一時間拿到生產許可證,為企業盡快投產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根據《民營企業訴求快速響應規范》《惠企政策服務規范》《企業首席服務官工作規范》等標準規范,對東柳醪糟提出保質量品質、保安全生產、保營銷服務的“三保服務”,幫助企業建立人員操作標準和行為規范,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溯源系統,實現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幫助企業建立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管理、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管理等相關制度,保障企業特種設備安全平穩運行;幫助企業加強品牌營銷,拓展市場份額,組織參加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內外展會。
自標準化建設開展以來,市場監管部門積極推行“清單式”“立體式”訴求辦理模式,為企業提品牌形象、提工藝水平、提企業形象。他們開展醪糟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制止商標品牌侵權行為,集體約談1次,個別約談6次,查獲違法LED顯示屏廣告3件、寫真張貼廣告22件,責令整改“傍品牌”名稱字號7家,責令拆除“傍品牌”店面招牌20塊,保護東柳醪糟“東柳”“東漢”商標的合法權益。市場監管部門持續上門跟蹤服務,指導提升工藝水平,針對傳統大容器發酵工藝流程長、污染環節多、質量不穩等問題,幫助企業首創研發單瓶發酵原窩原汁醪糟工藝,榮獲達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被授予實用新型技術專利2項。全國首條醪糟自動化生產線、6000噸智能化醪糟生產線、5萬噸速凍湯圓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先后竣工投產,目前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5萬噸,預計年產值13億元,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他們還指導企業利用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和建設大竹(糯稻、醪糟)現代農業園區的歷史機遇,采取“公司+基地+村級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高品質糯稻產業,建立高標準糯稻基地,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標準化不僅為東柳醪糟搭載了新引擎,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目前,該公司在大竹縣24個鄉鎮100多個村建立優質糯稻基地1.33萬公頃,帶動5萬多戶農戶、20余萬名農民從事糯稻標準化生產,基地農戶年實現糯稻收入3億多元。“一粒糯米醪糟香,十萬農戶奔小康”正成為達州鄉村振興新圖景。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