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內蒙古包頭市市場監管局主動關注民生、狠抓重點難點,以“繡花功夫”推進精細化管理,推動農貿市場從“大菜場”向“大超市”跨越,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出幸福感。
主動服務,“提檔升級”增亮度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牽頭實施農貿市場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集中整治行動,通過設施配備、硬件改造、環境整治等方式,促進市場“顏值”大幅提升。申請財政補貼資金54.18萬元,對全市25家農貿市場公共衛生間進行新建改造,全部達到國家二類公廁標準。全市各農貿市場共粉刷墻體3.97萬平方米,硬化地面5.75萬平方米,規劃停車位1078個,修補場內地面1800平方米,施劃場內標線2600米,整理市場內飛線303處。近期,甲爾壩農貿市場整體加裝消防噴淋系統和新風排風系統設備,改造頂棚吊頂和監控設備,安裝30平米LED大屏,市場環境煥然一新。二是改善設施設備。持續推動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按照商務部《標準化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內蒙古自治區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管理規范》要求,不斷改善農貿市場設施設備,為食品安全提供基礎保障。全市農貿市場中271個肉類銷售攤位已更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材質的案板,147個銷售直接入口散裝食品攤位新增和置換“三防”設施,修復破損柜臺909處,更換過期滅火器540個,更換垃圾桶215個,更換公益廣告988處,更換各類標識347處。
科技賦能,“智慧監管”提速度
一是打造“智慧菜場”。按照智慧菜場建設標準,打造圈點、民馨、甲爾壩農貿市場三家“智慧市場”,通過“一屏一秤一碼”,為百姓的“菜籃子”裝上“智慧大腦”。市場安裝的環境數據大屏及智能結算系統,可及時掌握人流量、各類商品價格等綜合信息,實現民生商品價格監測和計量監管;通過智能秤打印的二維碼,可實現食品安全溯源秒查;集成食品安全快檢和進口冷鏈食品“蒙冷鏈”數據,實現農貿市場食品安全精準監管。二是推進“追溯體系”。針對商戶購進票據填寫不規范、不完整、難保存等難題,出資研發“鹿城溯源”索證索票信息化系統APP,依托數字化信息技術,解決食品來源和銷售等去向追溯鏈條不完整等問題,打通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最后一公里”。目前此項工作正按照“試點先行、分類實施、有效推進”方式,在全市農貿市場商戶中推廣使用。
機制保障,“齊抓共管”加力度
一是構建市場規范管理長效機制。將“眼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印發《2023年包頭市文明市場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對農貿市場內外環境、標識規范、基礎設施、食品安全等提出明確要求,建立“市督查、縣監管、所負責”的常態化監管機制。對督導中發現的問題,現場反饋受檢單位,及時幫助解決問題,對反復出現的問題,堅持專人盯辦、持續督辦。二是針對重點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以“三城同創”為契機,對標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標準要求,圍繞驗收評估、暗訪組反饋問題、上級督查發現和群眾反映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改行動。成立10個督導組分別包片10個旗縣區,每周下沉一線開展督導檢查;各旗縣區市場監管部門按照層級落實轄區市場監管所責任,形成了上下一體、責任到人的監管和服務體系,全方位鞏固提升農貿市場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來源:內蒙古市場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