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張明天 記者 李 輝)近日,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安徽省碳計量中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末,依托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企業、高校等建設1~2家安徽省碳計量中心;到2030年,建設5家安徽省碳計量中心、1家國家碳計量中心,碳計量中心建設將成為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工作的重要支撐力量,服務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建設。
《指導意見》明確了10項主要任務:建立碳計量信息庫,加強“雙碳”法規、政策、技術和前沿研究,體系化構建“雙碳”標準、計量、認證認可等信息庫,為“雙碳”應用場景、路徑探索、制度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提供前瞻性、戰略性咨詢意見。開展碳計量需求分析,圍繞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碳排放統計核算、產品碳足跡管理、零碳產業園區、碳排放數據、綠電交易等,分析梳理重點行業領域對降碳零碳的計量技術、管理和服務需求,明確碳計量主攻方向和重點項目。加強碳計量量值傳遞溯源研究,加強碳計量器具的計量標準建設,開展碳計量相關標準物質和專用儀器設備研制,開展碳計量檢定、校準、比對等方法研究,開展低碳零碳地方標準研究,夯實碳計量基礎。推動先進碳計量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碳計量測試方法、監測設備和校準儀器的研究與應用,滿足新型測量場景和關鍵參數測量需求;應用碳排放和碳監測計量技術,完善碳排放測量方法,加強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新型儲能、新型電力系統、氫電耦合、清潔煤電等新技術領域碳計量技術創新、標準化和成果轉化應用。強化碳計量數據應用,為碳排放提供準確可靠的測量數據,加強碳計量數據的采集、分析、評價和應用;提升數據質量,優先選用具有計量溯源性的數據,并對核算結果和數據進行不確定度分析;做好與能耗在線監測數據的銜接,推動與基于電力、能源數據的各類碳排放監測平臺的關聯和互通;為政府監管、企業降碳和社會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助推電力行業率先實現碳減排實效,推動重點行業領域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做好碳計量監督管理支撐,參與碳計量監測、審查和評價制度研究和落實,制修訂碳計量技術規范,推動重點排放單位合理配備和使用計量器具,配合政府部門開展重點排放單位碳計量審查,完成“雙碳”計量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中的技術工作。開展碳計量服務,開展碳計量器具檢定校準、碳排放測量與核算、碳核查、碳排放量預測分析與路徑推演、碳足跡、碳計量診斷分析等技術服務;搭建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共享碳計量技術資源,推廣碳計量先進模式,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差異化、多樣化、專業化的碳計量服務。加強碳計量人才培養,提高碳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人才隊伍的計量專業能力,培育應用型、復合型專家隊伍,參與“雙碳”相關技術委員會,定期開展碳計量科普、培訓活動。加強碳計量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有關部門、單位、企業和組織的碳計量相關活動,承擔“雙碳”課題研究;有效保證碳數據的準確性和國際互認性,保障企業在碳交易、碳關稅中的合法權益。探索碳計量產業,圍繞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建設,聚焦碳排放、碳交易、碳足跡等領域,發展碳計量、碳監測、碳效提升等高技術服務業,參與碳市場活動。
《指導意見》要求,安徽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把碳計量作為支撐“雙碳”工作的重要手段,協助建設碳計量中心;安徽省碳計量中心要積極爭取獲得政府在政策、人才、資金、場地、項目等方面的支持,逐步實現與國家碳計量中心、安徽省“雙碳”管理平臺的技術互補、分工協作和信息聯結;強化發展動能,爭取將碳計量中心納入地方、行業、企業的重點發展計劃,支持申報各類科研項目,加強技術庫、專家庫等保障;探索建立碳計量市場化運行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模式激發碳計量的潛力和活力;注重實績實效,加強對技術、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創新和推廣應用,注重工作績效的可量化、可視化、可推廣化,做好碳計量典型案例、成果應用的宣傳和推廣,不斷完善碳計量體系。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