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完善要素市場、配套服務體系,有效激發專利轉化運用的內在動力,近三年來已轉讓許可共4383次,受益企業達1418家;在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試點平臺上備案227件專利產品,銷售額達到163.69億元,總產值達到180.76億元,專利產業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日益顯著。
一、強化政校企一體協同,公共服務供給豐厚
加快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加大公共服務紅利供給,專利轉化運用基礎工作扎實推進。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印發威海市《關于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的若干措施》,明確工作目標和13項具體措施,對專利轉化運用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修訂出臺《威海市市級專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新增對知識產權運營支撐項目、擁有專利密集型產品的企業等資助項目,資金配置顯著向轉化應用環節傾斜。組織全市高校、企業開展存量專利盤活,加快啟動專利盤點、專家入庫、精準匹配等工作,已100%覆蓋完成對1774件高校存量專利的全面盤點,為轉化運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搭建校企專利轉化直通車。組織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威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設立協同運營機構,全力激活大專院校的“沉睡專利”,通過與威海市特色產業對接,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從“書場”走向“市場”。截至目前,全市企業受讓高校院所專利轉讓許可169次。三是搭建專利交易服務平臺。引導社會機構搭建專利交易平臺,開設高校院所專利專欄,共享專利交易信息12000余條,面向中小微企業轉移轉化,打通轉移轉化供需通道“最后一公里”。
二、創新轉化對接路徑,貫通供需匹配通道
一是探索開創轉化運用新模式。全省首推“非獨占、一對多、免費用、再轉讓”的開放許可新模式,鼓勵高校、企業、產業“專利池”托管單位向全市中小企業免費開放許可或轉讓。山東省開放許可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市發布309項專利實施開放許可,其中達成“一對多”實施許可29項。二是收儲設立轉移轉化專利池。依托工信部威海電子中心、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圍繞主導產業集群收儲發明專利700條設立專利池,面向全市中小企業實施專利池免費開放許可、轉讓,為專利技術轉移轉化聚勢蓄能。三是靶向服務精準匹配專利包。發揮社會機構專利交易平臺作用,針對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需求,進行專利信息加工分析和精準匹配,形成行業共性技術專利包,促進整套專利吸收應用。征集260余家企業技術需求,向109家中小微企業精準匹配推送。
三、厚植轉移轉化土壤,驅動轉化要素活躍
一是厚積專利轉化資源。省內率先編制《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規范》地方標準,與山東省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合作機制,建立首批專利預審員實踐基地5家,助力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服務機構協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出和布局符合產業需求的高價值專利數量持續攀升,截至8月底,今年全市發明專利新增授權1378件,同比增長27.9%;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7713件,同比增長22.9%;萬人有效發明專利26.43件,居全省第6位。二是高頻組織“聯姻”活動。成立“威海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威海市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深化與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島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煙臺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針對產業或企業個性需求組織舉辦“政校企”專利技術轉移轉化研討會、轉讓對接洽談會、路演對接等活動10余場次,促成2000多件高價值專利技術在威海落地生根。三是涵養精準賦智環境。建立精準幫服團隊,采取省局指導、市局靠前、縣局下沉的方式,通過開展知識產權“入園惠企”、服務萬里行等活動,全程跟進專利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工作,從材料準備、辦理流程等方面全方位服務。同時,近三年開展“威知講堂”知識產權公益培訓50多個專題,培訓7800多人次,培養轉化運用骨干人才,切實提高轉化運用能力。(來源:山東省市場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