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黃渤海新區積極探索推行“信用+”場景監管新模式,充分發揮信用在經營主體建設中的作用,全面提升經營主體依法誠信經營意識。
“信用+差異化”,跨部門綜合監管常態化、全覆蓋
首創“信易+差異化”監管模式,充分運用省、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以涉企信息歸集為基礎,利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結果開展信用風險分類分析驗證,對企業自動賦分并動態更新,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及差異化監管。對零風險的經營主體,實行守信激勵、審慎監管;對風險等級低的經營主體,實行寬松監管,采取少抽查或不抽查;對風險等級中等的經營主體,實行常規監管;對達到高級別風險等級的經營主體,實行嚴格監管。
該項監管方式已入選2021年度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信易+’信用惠民便企應用典型案例”,為全省市場監管領域唯一入選案例。
“信用+大數據”,推進監管智慧化、精準化
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基礎評價指標,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互聯網+監管”聯動協同,把雙隨機抽查結果作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的重要考量因素,根據企業風險信用狀況確定雙隨機抽查比例和頻次,全力推動實現雙隨機抽查應用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率達到100%,提高監管精準性。
實施企業信用監管標簽化。根據企業風險信用狀況,將全區8.3萬戶經營主體按照行業、區域、風險和信用等要素,設置關鍵性標簽,智能生成日常監管檢查任務。除重點領域監管對象外,原則上對近兩年已被抽查且未發現問題的經營主體當年不再組織抽查;對信用風險低的企業,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或根據投訴舉報、轉辦交辦等線索實施“觸發式”檢查;對違法失信、風險較高的企業,適當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依法依規實行嚴管和懲戒。
推行移動監管,提高監管執法效能。實現了手機端“山東通”移動監管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大力推進“涉企聯合檢查”平臺使用,邊檢查、邊錄入,檢查數據直接歸集共享至“互聯網+監管”系統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無需二次錄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實現執法和案件辦理實時留痕、全程記錄,進一步提升執法檢查的信息化、規范化、精準化水平。
“信用+修復”,包容審慎監管激發企業新活力
建立輕微違法行為容錯免責機制。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檢查過程中,充分運用行政建議、警示告誡、走訪約談等方式,加大對企業的行政指導力度,對輕微違法情形,經教育整改及時糾正的,不予行政處罰,為轄區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在發展初期提供更加寬容的法治環境。
探索拓寬失信企業名單信用修復渠道。積極探索失信經營主體信用修復渠道,2020年爭取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嚴重違法失信企業修復權下放到自貿區煙臺片區,減少了失信企業信用修復流程。2022年實現嚴重違法失信企業修復工作全程網辦,修復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自貿區內修復當日完成。2023年實現經營異常狀態修復就近辦,經營異常名錄修復網上辦,積極引導企業經營“陽光化”,為服務企業發展增速提效,激發了市場新活力。實現嚴重違法失信企業修復工作全程網辦,修復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自貿區內修復當日完成,為服務企業發展增速提效。目前,實現經營異常名錄線上線下同時辦,共辦理各類經營主體移出異常名錄(狀態)1534條。
完善信用預警機制,建立信用修復“兩書同達”。實行“一處罰一告知”,增強信用修復針對性,推動信用修復服務前移,鼓勵和引導被處罰對象積極主動開展信用修復,使失信經營主體及時進行信用修復,解除失信約束。
“信用+懲戒”,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
一是開展“瘦身”專項行動。持續加強與人社、稅務等部門的協作,通過比對多家監管數據,依法開展全面清理長期不經營的“僵尸企業”,嚴格按照執法程序進行現場檢查、實地核實,建立工作臺賬并通過政府網站進行公告,今年以來清理長期不經營企業221戶,有效改善長期不經營企業擠占社會資源、經營主體活躍度不高的影響,著力提高存量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激發企業新活力。
二是深入開展嚴重違法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及時依法公示嚴重違法失信經營主體信息,通過強力懲戒失信主體,集中曝光典型案例,著力構建“一次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聯合懲戒體系,進一步增強經營主體守法守信意識。截至目前,共公示7戶。(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