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艑高帆一百尺,新聲促柱十三弦。”是劉禹錫眼里的揚州。
傳統文化的復興,喚醒了古箏之鄉揚州的琴,漫步街頭,仿佛重回盛唐,耳邊琴聲嘈嘈切切,如山澗泉鳴,似環佩鈴響。斫琴人隱在這樣的繁華幕后,敲敲打打,涂涂抹抹,但求良琴。
匠心欄目獲獎紀錄片《無弦之音》,記敘的便是揚州斫琴師熊立群的故事。熊立群1986年始學制琴,如今已是享譽業界的琴箏制作名師,一身灑脫曠達,大家風范。但當欄目組真正走進他的斫琴故事,才發現他內心深處始終是那個初學制琴的年輕人,學習、創造、改革。為斫良琴積極求索,為求新法銳未可當。匠心欄目《無弦之音》以板塊式結構,逐層遞進,將這位傳統工藝從業者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變革,傳承與創新忠實呈現。
故事在婉轉的琴聲中開場,翻開熊立群記憶中的一次艱難“試煉”:2009年,熊立群應客戶之邀,制作一架前所未有的水晶箏,如何解決材質難題,又如何在華美的舞臺效果和音質面前找到平衡,是橫在熊立群面前的兩座大山。單只為了找到能做出符合要求的琴身材質,熊立群便查訪了近百家供應商,團隊更是為了攻克技術難關日夜鏖戰。幸運的是,在熊立群極其團隊的努力下,水晶箏成功亮相舞臺,表演者纖纖玉手在“水晶”古箏上的唯美演繹,帶來了華美的視聽饗宴,也在業界引發了研究探索水晶箏的熱潮。
也許是水晶箏的成功,讓熊立群看到了古箏的更多可能性,也許是骨子里的不甘尋常推動他突破,熊立群的斫琴思路越來越寬。他聯合美術界,舉行古箏設計大賽,鼓勵參賽者大膽創新,并且不在制作可行性方面設限。為了完成這些不設限的藝術設計方案,熊立群帶領團隊一次又一次攻克制作上的高難度的挑戰,在跨界碰撞之下,制作出眾多前所未見的優秀作品。
講起斫琴,熊立群認為其中涉及領域很多,要懂傳統文化,要懂材料學、聲學、力學、化學、甚至宗教哲學。因而他不間斷的在學習,拓展自己的認知領域。蓋因所習甚廣,鉆研精深,熊立群早早就在古箏圈出了名,“有問題,找‘小熊’”是很多琴箏名家的口頭禪,這也為熊立群創立金韻樂器御工坊打下的堅實的基礎。對于團隊,熊立群只有兩個要求:品質、創新。久經歷練的老斫琴師傅和有想法的年輕人共同構成了金韻樂器御工坊,長幼有序,傳承有道,這是熊立群在傳統琴箏制作傳承上做出的努力。
對于匠心,熊立群沒有刻意的解讀過,就像他彈琴時,更多的是在面對另一個自己,審視自己和內心中那把“好琴”的距離。他說:“每張琴都有自己的性情,但通向他們的路是一樣的。”。技術的壁壘也好,時代的挑戰也好,一步步跨過去,通向心中的“好琴”,這,大抵就是熊立群的匠心。
一幕幕往事逐幀回閃,神秘斫琴人的匠心故事以細膩獨到的表現手法精彩呈現,為匠心欄目贏得了業內的認可,紀錄片《無弦之音》獲得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電視節目展評展播》紀錄片類“優秀作品”獎。
匠心欄目紀錄片《無弦之音》獲得電視藝術家協會行業電視委員會“優秀作品”獎
故事里的傳承與創新,又仿佛預示著今天熊立群帶領的金韻樂器御工坊,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手法相結合,研發出的更具現代化因素的電箏產品,在享譽業界的國際展會中斬獲全球業界“最佳新品”榮譽。
金韻·電箏獲上海國際樂器展“最佳新品”
好的合作是共贏,匠心欄目一直以來秉承“讓匠人有名,實至名歸;利予工匠,利在國家”的理念,致力于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幫助品牌提升影響力。同時也在與合作伙伴的對話中發現和獲取創作靈感,使屬于欄目組的“文化匠心”得以藝術呈現,使傳承匠心精神,樹立正能量輿論導向的使命得以施行。感謝一直以來同心并力的合作伙伴。匠心路上,甚幸與您同行。